正文 第44章 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3 / 3)

3.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對策

就是喚起家庭、學校和全社會都來關心兒童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幫助兒童把不良的心理表現消滅在萌芽狀態,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全麵發展的有用人才。

(1)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意義: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由此可見,健康包含著身心兩個方麵。過去那種重身體,輕心理的教學觀念是不全麵的。麵對21世紀的激烈競爭,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素質的地位和作用日趨突出,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的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在認識上也越來越深入。未來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具有較全麵的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智力發展、品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競爭能力、自主人格、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會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對兒童少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心理發育與形態和生理的發育是一樣的,都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方麵,他們是密切相關的,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也是統一的,不可分割和相互影響的。例如,精神發育遲緩的兒童往往伴有體格和生理功能的障礙,而體格發育不良的兒童又常常會引起嚴重的情感和精神症狀,那些從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往往孤僻,不合群,說話和與人交往的能力較差;相反,那些從小受父母過分溺愛和嬌慣的孩子,往往發展為任性、驕橫、自私自利,一切隨心所欲的人,他們在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將會遭遇許多困難,表現為社會適應不良。其次,各種心理衛生問題在兒童時期普遍存在,有15%的兒童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和行為障礙,有些成年期的精神症狀,如精神分裂症、行為障礙等,在兒童時期都有表現。所以,越來越多的精神病醫生和心理學家認識到,預防成年人的精神疾病應該從小抓起,所以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對兒童的未來具有深遠的影響。

(2)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要積極預防並早期治療各種心理障礙,使兒童有一個健全的精神係統,有良好的感知覺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早期教育,促進智力開發,幫助兒童自覺克服各種不良行為,培養健康的情感和開朗的性格,使每一個孩子成為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是喜歡學習的,而且能夠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在學習中發揮出來,以獲得成績,同時能從學習中得到滿足,因此他常常樂於學習。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樂於與人交往,而且能夠經常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與人相處時,正麵態度(如尊敬、信任等)多於反麵態度(如懷疑、憎恨等)。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有適當的了解,悅納自己,不自卑,並且努力發展自己身心潛力,即使對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夠正確對待,而不做無謂的憂怨。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環境做出正確、客觀的觀察和健全有效地適應,正視現實,而不逃避現實。

(3)轉變教育觀念:轉變多年形成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應作為教育的實實在在的行動。長期以來,不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認為學生隻有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致使我國從小學教育就隻強調考分,而不顧個性、人格的完美成長。為了考高分,家長不顧孩子的身體健康,不讓孩子有一時休閑的時光,無休止地補各種文化課,使孩子四體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試名次,一旦考試失利,便哭鬧不休,經不起失敗的考驗。因此,現代教育必須認真實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麵發展,培養少年兒童積極樂觀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態度,讓他們懂得,無論將來做什麼,隻要對社會有用就是成才。

(4)正確引導:堅持正確引導,是少年兒童心理特點所需求的。首先,針對少年兒童共有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根據學生實際及少年兒童迫切需要解決的或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培養和提高少年兒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質,預防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產生。其次,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類型,以及不同環境中的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進行正確指導。如培養後進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培養優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條件優越學生的自立意識,培養家庭條件差的學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種少年兒童的健康人格品質。這裏所說的麵向全體,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個性的心理指導相結合,使每個少年兒童都得到健康發展。

(5)改善家庭環境:有的兒童生活在不和諧、無歡樂的家庭裏,父母感情不和,對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有的家庭缺少相互交談的機會,對兒女的學習和生活要求漠不關心,又不加以有效指導;有的對兒童少年無原則的遷就、溺愛,使之任性胡為,成為家中一切活動的中心,仿佛全世界都在為他而轉,從而養成了孩子目中無人,傲慢自大的性格,一旦入學以後,環境發生了變化,他們必須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製度,必須和其他小朋友平等的分享一切,再不能隨心所欲的獨占一切了,這就使完全缺乏這種思想準備的兒童遇到很大困難,心理衛生問題發生機會很高;有的父母對兒童漠不關心,棄之不管或責備,動輒打罵,隨心所欲的改變兒童的要求,許諾和懲罰方式時緊時鬆,這都是影響兒童少年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所以,在家庭中,家長要處處以身示範,嚴格要求自己,合理教育,培養少兒良好習慣,使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發展。要創造輕鬆、自由的家庭氣氛,因為家庭是少年兒童成長的第一驛站。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能促進少年兒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鬧鬧的家庭氣氛或父母各奔東西的家庭,由於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致使他們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為子女著想,讓他們在有愛的家庭氣氛影響下,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

(6)優化校園的心理環境:有些兒童智力差,學習慢,理解能力差,容易挨教師的訓斥和同學的譏笑;有些兒童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渙散,給教師留下不良印象,也經常受訓斥,使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加劇了情感和行為的障礙。有些學校片麵地加重學生的課外作業,考試、測試頻繁,使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懼感,從而加劇了心理壓力。學校應該重視校園心理環境建設,開展各種有益於兒童少年身心發育的各種活動,如夏令營、少年科技活動、兒童活動中心、體育競賽、讀書報告會等寓教育與活動之中,讓每一位少年兒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發揮、完善少年兒童的自主性、創造性,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能力。對他們遇到的心理問題,學校、社會各方麵都來關心他們,通過心理輔導,教會他們自我調節的方法,指導他們正確看待現實,處理好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培養樂觀的進取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