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正確的家庭教育:家庭破碎不能成為溺愛或遺棄兒童的理由,單親家長應始終盡到自己為人父母的職責,不能溺愛或放任自流。心理學研究表明,社會生活的斷裂會對人格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家庭結構與家庭教養方式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單親家長應盡量做到對兒童的教養方式不要發生太大變化,保持家庭教育前後的一致性與連貫性,避免兒童無所適從。離異的單親家長應當引導兒童盡量理解父母的生活選擇,客觀認識現實,了解父母雖然不再一起生活,但對子女的愛仍然像以前一樣,莫讓兒童產生被父或母遺棄的感覺;要讓兒童定期與另一方團聚、交流、共享快樂時光,確實體會父母的愛沒有缺失。如果離異後的夫妻能夠彼此尊重,保持積極的交往,共同承擔兒童的教育責任,那麼兒童就有更好更多的心理調適機會。一些單親家長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後,就將兒童當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全部的生活內容,試圖全方位地掌控兒童的生活。從兒童的衣食住行、同伴交往到學業、理想處處監管或幹預,將自己的希望和夢想強加給兒童,兒童從此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間,背負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妨礙了其自我控製能力的發展,或者形成逆反心理,疏遠了親子關係。單親家長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發達的資訊主動學習一些心理健康和兒童心理發展方麵的知識,一方麵可以盡快調整自己的心態,另一方麵可以逐步改善原有的不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幫助兒童盡快地適應新的家庭環境,以獲得客觀的自我評價和良好的自我體驗。
(4)學校教育:單親家長應經常與兒童的老師溝通,了解兒童的學習、心理發展變化情況,請教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促進他們的自我意識向健康、健全的方向發展。如果發現兒童的心理或行為出現問題,單親家長一定要及時采取措施或者尋求心理谘詢師的幫助,切莫任其積累發展。學校是兒童的第二個家,當單親家庭教育缺位時就需要學校教育補位。良好的學校教育環境可以協助單親家庭學生順利化解發展中出現的自我意識統合危機。首先,學校及教師要了解單親家庭學生的基本情況,可以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從學習、生活和情感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積極的指導,善於發掘並表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評價水平,同時也有助於改變同輩群體對單親兒童的偏見,有助於建立平等、融洽的學校教育環境。其次,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班隊的引導作用,倡導團結友愛、平等尊重的校風、班風,鼓勵單親家庭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提高他們的樂群性,激發他們的表現力,幫助他們真正融入同輩群體,讓其體會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和歸屬感,優化自我體驗,規範社會行為。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學校對單親家庭學生的關愛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傷害他們本已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或者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最後,學校及教師應保持與單親家長的聯係,一方麵可以及時了解單親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化情況,另一方麵可以幫助單親家長提高管理教育子女的素質和能力。
3.社會保障
許多單親家庭生活困難,家長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兒童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應當給予單親家庭一定的經濟支持,這樣至少可以確保單親家庭兒童的基本正常生活,減輕單親家庭的經濟負擔,從而也給單親家長留出了關注兒童精神生活的時間和精力。單親兒童這一龐大的群體也需要社會救助。相關的民間機構或組織應積極開展力所能及的幫困活動,比如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單親兒童入學,幫助單親家庭改善經濟狀況,或者組織單親兒童參加社區內的各種活動,以拓寬他們的交往空間、優化他們的自我體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