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糧與粗糧的營養成分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粗糧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受成年人的影響,吃粗糧成為了“時尚”和“健康”的代名詞,在健康食品的名片中看到最多的就是粗糧。粗糧主要包括穀物類(玉米、小米、紅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麥、燕麥、蕎麥等)、雜豆類(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蠶豆、豌豆等),以及塊莖類(紅薯、山藥、馬鈴薯等)。各種粗糧所含的營養素各有所長,燕麥富含蛋白質;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蘿卜素、鐵和B族維生素;豆類富含優質蛋白、脂肪;高粱富含脂肪酸,還有豐富的鐵。與粗糧相比,精白米和精白麵在糧食加工過程中損失了一部分營養成分,最嚴重的當屬維生素B1及無機鹽的損失。粗糧的加工簡單,保存了許多細糧中沒有的營養成分。從營養成分上看,粗糧蛋白質含量相對偏少,澱粉、纖維素、無機鹽,以及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同樣質量的細糧與粗糧相比,肯定是細糧的總體營養價值要高些。
2.粗糧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兒童期是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營養素的需要也是相對最多的,其中蛋白質是生長發育最重要的營養素。粗糧中蛋白質含量較細糧少,長期食用粗糧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1)兒童的消化器官還在不斷成熟,年齡越小,消化功能越不成熟。粗糧粗糙,不容易消化吸收。嬰幼兒添加輔食還是以細軟的精米白麵為主。隨著年齡增長,可以逐漸、適當添加一些容易消化的粗糧,如小米。循序漸進增加粗糧的比例,突然增加粗糧的進食量會引起腸道反應。
(2)粗糧所含纖維素較多,可以影響腸道對其他的營養素吸收。食用過量的粗糧會阻礙機體對鈣、鐵、鋅、磷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影響腸道內無機鹽的代謝平衡,因此吃粗糧的同時應增加對這些無機鹽的攝入。因為粗糧主要是纖維素,進食粗糧的具體數量則可以用纖維素作為基準來衡量,與人體每日吸收的熱能成正比。一般來說,成年人日吸收熱能為1800卡,需要纖維素25克,2400卡熱能則需30克纖維素,2800卡熱能需35克纖維素。1~18歲的少年兒童需要的纖維素以年齡數加5~10克為宜。
(3)粗糧含有豐富的不可溶性纖維素,有利於保障消化係統正常運轉,它與可溶性纖維協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濃度,增加食物在胃裏的停留時間,延遲飯後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現代兒童中有不少肥胖的孩子,他們食肉較多,食蔬菜、水果較少。他們離成人病的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腦血管疾病越來越近。如果日常膳食搭配些粗糧,可以彌補細糧中纖維素以利於排便和體重控製。每天攝入的粗糧總量不要超過當日主食總量的1/4.
(4)粗糧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蠕動,對防止小兒便秘也有良好作用。這些纖維素有助於抵抗胃癌、腸癌、乳腺癌、潰瘍性腸炎等多種疾病。
(5)兒童對食品的口感要求較高,粗糧口感差,兒童不容易接受。口感不好會影響孩子食欲,也會導致營養缺乏。
(6)保證兒童營養均衡,應做到粗細糧搭配,保證食物多樣化;粗糧應與肉、蛋、奶搭配,粗糧賴氨酸含量較少,與牛奶等副食搭配可補其不足;同時,兒童應該粗糧細吃,把粗糧熬粥或者與細糧混起來做,可避免口感及吸收較差的問題。兒童可以多吃些臘八粥、小米粥、薏米粥等容易消化的粗糧。在烹飪粗糧之前可以提前浸泡,根據原料不同,浸泡時間也不同。浸泡對粗糧的製作非常重要,不僅可以縮短烹飪時間,而且浸泡之後的粗糧相對軟一些,做熟後口感好,更容易吸收和消化。
(7)吃粗糧及時多喝水,粗糧中的纖維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作後盾,才能保障腸道的正常工作。一般多吃1倍的纖維素,就要多喝1倍的水。對於平時以肉食為主的人來說,為了幫助腸道適應,增加粗糧的進食量時,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8)兒童患有疾病時胃腸功能較差,尤其是消化道疾病,胃腸道有一定損傷,粗糧則不易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