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區域發展觀圖解
特別策劃
作者:人民論壇編輯部設計製作
中共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提出了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思想。他多次強調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習總書記親自提出和推動了許多全新的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比如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為傳統區域發展和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的理論和實踐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注入了鮮活的動力。這些國家戰略,從點到線再到麵,從陸上到海上再到海外,從沿海到內陸再到沿邊,大開大闔,以“國內外聯動、區域間協同、外部協同與內部協同並重”理念為統領,打破了單純的行政區劃甚至國界限製,把區域經濟規劃擴大到跨市、跨省乃至跨國,力圖使生產要素擺脫行政區劃束縛,在更大的空間內進行流動和組合。習總書記區域發展新觀念,將引領中國區域發展邁進新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後曆代領導人區域發展觀
毛澤東區域均衡發展觀
1956年4月,毛澤東同誌在聽取34個中央部委的經濟工作彙報的基礎上,發表了《論十大關係》一文,其中專門談了沿海與內地工業的關係,標誌著毛澤東區域經濟思想的形成。他認為,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隻有百分之三十在內地,這是曆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這種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初步改變了我國曆史上形成的經濟重心過分偏重於沿海的格局,啟動和推動內地走上工業化之路,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鄧小平區域非均衡發展觀
1978年,鄧小平同誌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一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是沿海地區發展到一定時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內地發展,沿海地區也要顧全這個大局。這一指導思想對後來我國區域經濟政策的製定產生了深刻影響,標誌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曆史性轉變,即由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轉化為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這種區域經濟傾斜式發展戰略,把建設的重點放在沿海,使東部地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顯著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江澤民區域協調發展觀
從改革開放到1995年,全國經濟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但沿海地區與內地發展差距迅速擴大,已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全國經濟發展水平已提前達到小康水平,著重解決沿海與內地發展差距問題所需的條件已具備。江澤民同誌為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沿著鄧小平同誌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大思路,在實踐上著眼於“後一個大局”,不失時機地把西部大開發提上了議事日程,實施戰略重點的轉移,走上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路。江澤民同誌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西部大開發有力地推動著西部經濟的發展。
胡錦濤統籌區域發展觀
黨的十六大以後,胡錦濤同誌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統籌兼顧,合理布局,妥善處理區域發展中的各方麵關係,走各地區協調發展、共同富裕之路。胡錦濤同誌在總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進程的基礎上,先後啟動了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結合東部率先發展,提出了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因此,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西部大開發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戰略體係。隻有調整好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布局,進而形成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良性互動,並且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步伐,才能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向著協調發展的大方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