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中國精英自律
第一言論
作者:儲建國
兼顧增長與公平是後發國家麵臨的棘手課題。在這些國家,一方麵要吸引投資,維持經濟增長,提供足夠就業崗位,另一方麵要持續提高普通民眾生活水平。這其中蘊含的維持勞動力成本優勢與提高人員待遇的矛盾讓不少國家顧此失彼。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麵臨同樣的問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形勢的演變,產業結構升級壓力來臨,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不再像以前那樣受地方政府親睞了,而在其中就業的人群的總體命運也不容樂觀。
對於這些工人麵臨的困境來說,簡單的市場化改革很難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生活因市場化而改善,也因市場化而陷入困境。那麼,民主化能解決這類問題嗎?觀察當前世界主流民主形式來說,他們的命運也很難因為簡單的民主化而改善,因為民主化改變不了產業變化的趨勢。比如說,即使民主程度再高的國家,大規模勞工集體行動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不能輕視現代國家對企業的依賴程度,更不能小看急於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對能夠帶來GDP強勁增長的企業的渴望程度。
大多數國民都很期待實現經濟增長和分配公平的雙豐收,不過這難以通過簡單的政治發展過程來實現,簡單的市場化和民主化並非良方。觀察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日本戰後實現增長與公平雙贏目標依靠的是審慎的政治和經濟決策,而不是粗糙的市場和民主。在任何國家,無論民主程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都改變不了政治和經濟精英在國家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他們享有很大的自由行動的空間。如果我們想從日本戰後的成功經驗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政治和經濟精英的自律和擔當。經濟精英需要和政治精英一樣,不要隻想著享受那種狹隘的經濟自由,還要想著為國家和國民承擔必要的責任。你在這個社會中獲得得越多,對這個社會的責任越重。
對於政治精英來說,多高的社會不平等是可以忍受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內心中的觀念。在縮小社會不平等的同時,能否最大限度地縮小對經濟的負麵影響,甚至可以相得益彰?這又取決於其理性的權衡和審慎的決策。
對於經濟精英來說,問題是類似的,究竟需要多高的分配差距才能保證企業高管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同時讓普通員工有體麵待遇?這不全是市場決定的問題。如果經濟精英過於貪婪,這種差距會離奇地高,而且會被他們認為是合理的。如果沒有內心的某種約束,在全球化時代,經濟精英可以有足夠自由的空間來逃避社會責任。
這些精英的人生意義究竟在哪?他們追求財富和權力的動力與承擔責任的動力能否實現和諧?中國需要從傳統中汲取解決這種問題的精神資源。
(作者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