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將門犬子(1 / 3)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公元六一四年,輝煌了近六百餘年的商國突然間兵禍四起,十九路諸侯突然起兵造反,一日之間,看似強大的商國瞬間土崩挖掘,亂年征戰導致百姓妻離子散、十室九空,十九路諸侯推翻朝廷隨即各自打了起來,這便是十九王征戰的時代,混亂不堪的時代造就了太多的英雄、將才、謀士以及小人,這些人遊走於貴族之間展示自己的才華,一方麵卻又揮兵數十萬鬧得民不聊生,正在此時,誕生了一個所謂的救世主,黃天教,黃天教以拯救黎民百姓為己任,廣收教徒,其勢力愈演愈大,致使諸侯部隊不分開力量對付黃天教。

公元六五三年,十九王相互征戰約三十九年後,無數英雄豪傑、地方豪強如流星般隕落,而生存下來的僅僅隻有七個諸侯各自組建的國家,以金國、後商國、魏國,恒國、梁國、越國、昌國的七個國家,廣闊的土地上,這七個國家相互製約,其中,金國最為強大,占據北方千裏沃野,號稱百萬甲胄,其下麵為商國舊臣擁護的商國皇室後裔而成立的後商國,魏國則是占據著有利地勢擁有大量的礦產資源以及人才資源,背靠浪河與梁國、越國隔河相望,梁國與越國相互對峙,因為浪河的存在難以輕易參與中原混戰,隻是隔河相望,至於昌國則在西北忙於部落之間的戰爭,無力參與中原之戰,然而昌國若是國內平穩必然跨越戈壁,昌國雖然國力最弱卻擁有最為龐大的騎兵部隊,這也是在戈壁灘其餘六國共同修建關卡的原因。

公元七零三年,近五十年的大小無數次的和談、混戰之後,七國邊疆日趨穩定下來,各國也忙著整頓國力,而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魏國,位於中原偏東,位於後商國的東麵,南靠浪河,北接金國,再往東便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可以算的上是三麵對敵,然而,昔日魏國開國皇帝趙旭鵬親自命人在各咽喉要道修建關卡,分別為鷹難關、天蕩關以及銅壺關,其中銅壺關為扼守金國進入魏國的咽喉要道,而鷹難關和天蕩關則分別防禦後商國和其位於西南的恒國,而在兩關的後麵還有一道關卡,城陽關,四座關卡牢牢保護著魏國不受侵略,而正因為如此,原本重武輕文的魏國也因為安逸的生活開始發生了逆轉,墨客逐漸受到重視,而武將卻被視為莽夫和無謀之人,雖然每年都有選將的一說,卻也是過過場子,武將們在朝堂之上自然也是辯不過口若懸河的文官,自然漸漸受到冷落。

銅城,魏國國都,取名意味銅牆鐵壁的意思,一條銅河穿城而過,給銅城帶來幾分水汽的滋潤,不過銅城的確是名符其實,銅城作為國度其規模非常之大,城牆高聳約有十五米,且城牆多為青石壘成,堅不可摧不說切難以攀登,城牆上刀槍林立是魏國城衛軍的士兵,魏國雖然近些年來重文輕武,然而銅城的城衛軍卻絲毫沒有任何懈怠,四座巨大城門氣勢十足,城門為木頭之間夾著鐵板,需要通過四個絞盤同時轉動才能關閉,隨即將護城河上的吊橋升起,銅城儼然就變成了一座碉堡。

銅城內道路街道非常寬闊,主幹道均為將土壓實隨即鋪上泥漿最後鋪上厚約一掌的青石板,行走在上麵非常平整,就連馬車行走也不覺得顛簸,道路兩旁商鋪排列有序,而民宅是另外一個街道,位於正西麵朝正東的巨大皇宮猶如一座泰山,巋然不動,朱色城牆、金色的大門,讓人看到不由得產生一種膜拜的衝動。

銅河兩岸,白天尚且一般,一到晚上,銅河沿岸的風月之地猶如夢境一般,而其中以紅袖歌坊最為著名,其三大花魁稱得上是國色天香,在銅城,在紅袖歌坊揮霍一夜的人非官即貴,一般的小商人都難以承擔其高昂的費用。

如此,正值六月三伏,入夜後清涼的河風吹走了一天的熱氣,在清涼的環境裏很多人都在入睡,然而在銅河沿岸,那裏確實熱鬧非凡,正值六月,風月之地的女子們穿著更是大膽露骨,男人們看著那深深地溝壑一個個眼珠子差點掉出來,而紅袖歌坊更是如此,隻是來到紅袖歌坊的絕不是一般人,這些人衣著華麗、器宇不凡,其中不乏一些皇親國戚,步入紅袖歌坊並無一種風月之地的嗆人的胭脂味,反而是一種淡雅的香氣,隻是這香氣之中不免交雜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