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約翰·洛克紳士教育的實踐(1 / 3)

1.讓孩子和小朋友相處時學會忍讓和慷慨

孩子們在一起,總喜歡爭個高下,喜歡以自己的意誌支配別人。在這種情況下,約翰·洛克告訴父母,凡是發動這種爭鬥的,一定要受到製裁。不光要製裁,還要教孩子學會謙讓、禮貌而親切地待人。要讓他知道,這種美德能使自己得到尊敬、愛和重視,使自己的地位不會受到任何損失。將來孩子一旦意識到自己在控製別人,就會有所警覺,因為他從小就知道,這適得其反。

孩子們向大人告狀,相互攻擊,常常含著憤怒和報複的意圖。對此,絕不能聽他的。一受到委屈就抱怨,會使孩子變得脆弱。當他受到挫折和痛苦時,應該學會忍受。所以,父母不宜助長“告狀一方”的報複心理,也不能縱容“欺負人一方”的野蠻行為。如果事情是當著父母的麵發生的,父母就要當著被欺負的一方斥責欺人的一方,如果父母是從側麵了解到的,事情確實也值得注意,為了避免再次發生,父母就要把欺人的孩子找來單獨斥責,命令他向被欺負的孩子道歉,但不要讓對方知道是父母叫他去的。這樣看起來,孩子是自願道歉的,孩子會樂意去做,對方也比較樂意接受。結果,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會增進,孩子們之間彼此禮貌的習慣也會變得更自然。

在獲得和占有東西方麵,父母要教孩子大方、要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要讓孩子通過實際經驗了解到,最慷慨大方的人總是最富裕的,而且還能得到別人的敬重和榮譽。這樣一來,孩子就能學會主動去給予。比起給孩子列一長串禮儀規矩,把他弄得昏頭轉向,這種方法更能使兄弟姐妹之間和睦、有禮,並且會逐步推及旁人。

要知道,貪婪、渴望占有和支配比實際需要更多的事物,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應當及早鏟除。對於那種與貪婪相反的、樂於施舍的美德,則要積極培養。要培養孩子慷慨大度,應該用讚美和榮譽去鼓勵。每當孩子有什麼樂善好施的行為,都應該得到加重的獎勵。要讓他知道,對人大方,不但自己不吃虧,還能使得到饋贈的人和耳聞目睹的人對他更好。所以,父母應該把慷慨大方設為一個讓孩子相互競爭的目標,讓孩子無形中不斷練習慷慨的美德,久而久之成了習慣,他就能毫不為難地把自己的東西給予別人,就能養成溫厚的性格,並且以待人慷慨、和善、彬彬有禮為樂、為榮。

2.幫助孩子戰勝放任的欲望

約翰·洛克認為,孩子是很在乎自由的,所以凡是出自他的天性的任何愛好和傾向,都應該得到鼓勵,不能讓他感到束縛。但除了自由,孩子還嗜好別的東西,那就需要幫助克服。

控製欲是大多數邪惡的根源。控製欲強的人,愛好權力和控製的心理很早就表現出來了。

約翰·洛克認為,孩子的這些表現主要在以下兩方麵。

一是,小孩差不多在剛剛落地的時候,就會哭泣、使性子、耍脾氣、不高興,為使自己稱心如意,他要別人順著他的心,要周圍所有隨從都聽從他的旨意。尤其對於年齡和地位比他低,或是和他差不多的人,小孩一到能夠區分人的地位時,就天生地想控製人。合理的控製是正確的,但不要過分。

二是,孩子喜歡把東西據為己有。他要占有,他覺得在占有中實現了權力,而且以後又有權隨意處理他占有的東西,他就更高興。

這兩種性情,孩子生來就有,很早就表現出來了,誰要是看不出來,一定是很少注意孩子的行為。

權力欲和占有欲,它們差不多是一切擾亂人類生活的不公正和爭鬥的起源,必須在它們剛剛冒頭的時候鏟除,代之以公正公平的習慣。對於奠定善良的,值得尊敬的人格的基礎而言,這個時機不可錯過。

很多父母出於慈愛的天性,不忍心讓孩子受罪,他們或許覺得,通過忍受饑寒的方式來鍛煉孩子,顯得過於殘酷,但事實上,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在殘酷的環境下感到舒適。紳士教育主張是廢除鞭笞。既然廢棄了暴力的方式,還有什麼辦法能限製孩子的欲望呢?不讓孩子認為自己的一切想法都應該得到滿足,這有助於防止他形成自我中心,從而有助於保持他對父母應有的尊敬。此外,它還能讓一個人在孩子期就學會克製、忍耐,欲望剛到嘴邊,就把它咽下去。如果欲望被說了出來,孩子就會認定,他該得到滿足。要阻止他把欲望說出口。他要學會,在提出要求之前想想該不該說,會不會碰釘子。這對他日後處理一些關係重大的事情也很有好處。

約翰·洛克曾叮囑父母們:孩子的諸般表現,無論事情的大小、性質如何,最值得考慮的是它將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什麼作用,會使孩子養成一種什麼樣的習慣,在孩子長大以後,對他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利益。讓孩子習慣於克服嗜欲,吃苦耐勞,使他身體健壯,精神飽滿,遇到任何環境都能泰然自若,這沒有任何惡意。如果他每次懇求什麼東西就反而會失去那東西,他就能學會忍受失望,學會謙遜和順從。但是當他表現出克製、謙遜和沉默時,應該將他心愛的東西給予他以示鼓勵,讓他了解,當初極力要他服從,是出於愛護他的目的。但要注意,這種獎勵應該作為他良好表現的自然結果,不能作為一種交換條件。不過,如果他從別人那裏得到父母不肯給他的東西,父母的努力就白費了,而且還會失去他對父母的愛和敬仰,這方麵應該嚴加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