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戰前準備會(2)(1 / 3)

“蘭陵王,說說你的看法吧?”

就在高肅發愣的功夫,高緯開口說話了,高緯的聲音雖然不大,但他剛一開口,偏殿裏馬上就安靜了下來,所以他的話清楚地傳到了高肅耳朵裏。

“是,臣以為,宜陽的戰事隻在糧道之爭,孔城等三城的後勤,完全依賴於洛州,如果臣是宇文憲,必出宜陽,過洛水,在三城和洛陽之間築城,斷三城之糧道,無糧則自潰,三城唾手可得。”

“斛律大將軍,你怎麼看?”

高緯不置可否,轉而向斛律光問道,但他心裏對蘭陵王的評價又提高了一個檔次,看來蘭陵王不光是有勇,同樣有謀,至少曆史上宇文憲的戰術被他準確的預測了出來。

“臣讚成蘭陵王的意見,要鞏固三城,就要保證我方的糧道,而要保證糧道,有兩個辦法,其一,搶在北周前麵建城,每二十到三十裏建一城,分段轉送,保證糧道暢通;其二,渡過洛水,直接攻打宜陽城,隻消打下宜陽,河東之圍自解。”

第一個辦法比較保守,屬於見招拆招,穩紮穩打,而第二個方法就比較激進了,北周的宜陽,就跟北齊的晉陽一樣,都是戰略要地,所謂重鎮,城池高大堅固,如果不靠偷襲,強攻硬打的話,就算數十萬大軍也未必能打得下來,所以斛律光此言一出,頓時又掀起了一陣小高-潮,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討論起斛律光此計的可行性。

“斛律大將軍準備怎麼攻打宜陽?”尚書左仆射祖珽問道。

“宜陽守軍為三萬人,臣同樣隻需三萬人,保證拿下宜陽,獻於吾皇。”斛律光沒有直接回答祖珽的問題,而是大聲立下了軍令狀。旁邊的眾人,包括蘭陵王高肅都被他嚇了一跳,心想這斛律光怎麼如此衝動,三萬人拿下宜陽,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說說看。”高緯還是不置可否,表情淡淡地問道。

“宜陽三萬守軍,均為步卒,臣請三萬精騎,隻圍不攻,將其困死於宜陽城內。宜陽被圍,長安必定發兵來救。宜陽以西五十裏外盡是是丘陵地帶,我軍正可在此設伏,先敗其援軍,然後以援軍敗退的消息動搖宜陽守軍軍心,待其軍心潰散之後,隻需再次兵臨城下,輔以招降,宜陽自會不戰而下。”

這不就是圍點打援嗎?別看這斛律光一碰到政治就呆頭呆腦的,可論起軍略來卻是頭頭是道,怪不得,北齊被滅後,宇文邕還指著斛律光的墳墓說,此人若在,我如何能打得進來,最後還追封他為上柱國、崇國公。

曆史上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北齊右丞相鹹陽王斛律光”。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斛律光。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斛律光亦位列其中。

斛律光在曆史上的軍事地位可見一斑。

斛律光此言之後,眾人紛紛認可,都覺得此計可行。高緯見議論得也差不多了,就發布命名道:

“此戰,我軍分南北中三個方向,同時向北周展開進攻。南路統帥大將軍斛律光,率天子親軍——虎賁營,射聲營,進攻宜陽,務必將敵軍的援軍牽製在宜陽地區,防止其北上救援河東。至於宜陽,拿得下來就拿,拿不下來就守著他,隻要別讓他們出來搗亂就行。北路統帥蘭陵王高長恭,率本部三萬人,出擊汾北,將東雍州、晉州、西汾州,向北至朔州黃河以東的全部區域盡皆納入我方控製。至於中路……”。

高緯這一停頓,除了斛律光和高長恭,所有的大將心裏都一緊,不約而同的看向了段韶。的確,這裏再沒有誰比段韶更適合擔任中軍主帥了,不管從資曆還是從能力,他都是最好的人選。不過高緯的這一停頓,讓他們的心裏都升起了一點希望,或許,自己也有可能。

“太宰段韶年紀大了,還是跟朕一起坐鎮鄴城吧,這種衝鋒陷陣的事情,還是留給他們年輕人吧。”

高緯也知道段韶是最適合的中路統帥人選,不過考慮到曆史上他就是死於這場戰事,穩妥起見,還是把他留在了鄴城,他的經驗和威望,都是高緯所需要借重的。高緯準備成立一個類似於總參謀部一樣的機構,段韶是他心目中總參謀長的不二人選,當然不想讓他就這麼死掉。

段韶雖然想跟高緯說一聲“老臣,尚善飯”,無奈也知道這個小皇帝主意很正,既然他話已出口,自己再爭也沒有用,更何況皇帝說得也很有道理,自己年齡已經不小了,還是要多給後輩們留一些機會的好。

於是剩下的將領們就更激動了,一個個目光炯炯地望向高緯,希望能夠爭取到這次立功的機會。高緯的目光從眾將的臉上掃過,他也在心裏斟酌誰更合適擔當此次中路統帥。說起來北齊此時真是人才濟濟,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要從中挑出一個能鎮得住場子的還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