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作者:
為什麼大眾傳播媒介在公共輿論引導失位?
盡管大眾傳播媒介是網絡事件成為公共事件最後的把關者,但是在中國新聞傳播界的實踐中,經常出現大眾傳播媒介失位以及被動的現象,也就是對網絡事件的輿論介入和引導把控往往滯後,在介入的時間和方式上生硬被動,實踐的效果並不理想,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在中國,所有的公開的大眾傳播機構均屬國有,大眾傳播機構更集中的體現了國家意誌。但中國當今組織文化中,國家意誌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了長官意誌。上級對下級的絕對控製,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導致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大眾傳播機構對輿論控製體現了這種“長官意誌”,進而引導輿論的引導水平存在巨大差異。即在某種程度上,某一地區黨政負責人對輿論話題的掌控尺度和寬容度,代表了這個地區大眾傳播媒介輿論話題的掌控尺度和寬容度。當今中國社會的輿論控製實際上進人了一種“割據”狀態,筆者認為這種割據狀態最主要的兩個政策來源,一是1953年中宣部確定的同級媒體不能批評同級黨委的規定。二是2005年5月中宣部下發的《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實施辦法》,該文件指出:地方性媒體、都市類媒體不得跨地區進行監督采訪報道,專業類媒體不得跨行業進行監督采訪報道。
同樣是社會主流大眾傳播機構,地方主流新聞媒體對輿論開放尺度,要遠遠小於《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主流新聞媒體。但就整體而言,在社會維穩這個重大課題麵前,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媒介,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和輿論引導方麵,都是非常慎重和謹慎的。
2005年5月中宣部下發《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實施辦法》後,在實踐中並不完全理想,我們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大量這樣的事實:某一可能引起公眾關注和爭議的事件發生後,地方媒介不敢主動出擊積極介入,公共論壇上和個人媒介上對此事已是熱火朝天,但地方媒介卻用沉默和回避的方式錯過了最佳的把控引導時期,反而讓區域外的外地媒介率先報道,消息出口轉內銷。本來或許可以有效介入並且妥善處置的社會事件,一經不受當地政府控製的外地媒介報道,事件變得難以收拾,對當地政府造成極大的被動和巨大的輿論壓力。
對當地的媒介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具體到某一個新聞事件來說,輿論引導的效果可能會達到預期目的,也有可能會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達不到預期目標。介入報道反而會引起事端,所以某些地方媒介寧可回避沉默,也不及時介入。報道引導,結果難以預料,不介入報道引導,自己失位讓不受地方控製的外地媒體率先報道,結果更不滿意。很多地方媒介都是在這樣一種寧可無功,也不攬過的思維製約下躊躇難行。
對於當地的黨政負責人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他們同樣恐懼於某些事件公開報道後給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等既得利益帶來不利後果,往往也是采取沉默和回避的態度。
新聞是突發的,易碎的,需要反映及時的,地方黨政領導永遠不可能代替總編輯審稿。突發事件前,地方黨政領導也做不到重要稿件的及時把關,但地方媒介無論從組織關係上,還是財務支持上,都要受到地方領導的製約。
如果說輿論是一個市場,你不占有控製這個陣地,別人就會見縫插針占有控製這個陣地,從來如此,中外如此。人為劃定媒體邊界在現實中走不通,在網絡時代更是如此。但這種情形的存在,對於地方新聞媒體的競爭是極其不利的,其輿論引導者的地位和市場地位,不是讓步於區域內市場化程度高的大眾媒介,就是讓步於論壇、博客等網絡媒介,失去最重要的本地受眾群體的信賴與支持。(安康王錫鬆)雷人物價“給力”生活
每到歲末,網友們總要歸納出當年最牛的網絡流行語,2010年最“給力”的網絡流行語就是“給力”。
我這人向來對新鮮事物的感應比較遲緩,所以當我聽人說起“給力”時,還好生奇怪這詞為何如此泛濫。沒想到它已經被公認為2010年最熱門網絡用語了。它不但借著廣東亞運會的東風竄紅到了大江南北,還從《人民日報》橫穿太平洋,嗖地一下,飛到了美國的《紐約時報》。真是太給力了。
既然《人民日報》給了力,全國其他大小報刊也都紛紛“給力”,《重慶晨報》2010年11月12日:“央行給力貨幣政策名義寬鬆實轉緊縮”。《沈陽晚報》2010年11月12日:“CPI創25月新高食品給力74%”。《成都商報》2010年11月12日:抗通脹工資是否能“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