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發說:“這個我們想過……那時他們宋人還沒有金銀元寶,他們是做成鋌……就是長方條狀的樣子……再說我們隻查到好像在南宋時才開始用金葉子的……”
“金葉子?就是《鹿鼎記》裏麵的那一種?”
宋子強好奇地問。
“對,一塊金錠常常好幾兩重,那時候付錢都是稱重量的,金鋌比較厚不好切分,一不小心多切了一小塊就不好沾回去了。
那些南宋人就想出了紙頁形的金葉子,大約40克一疊,每張4克,付錢的時候,剪起來方便,又好控製大小重量。
南宋的黃金產量少,價值很高。比如在南宋中後期,一兩黃金可以換大約兩萬四千個銅錢。
這麼一疊40克的金葉子在宋朝度量衡中正是黃金一兩,這可是一筆相當大的巨款。
在日常經濟生活中,小額貿易不太用得著黃金,隻有大宗貿易才用得上。朝廷是使用黃金最多的,據文獻記載,兌換鈔引、賦稅、賞賜、上供和軍餉開支常常用到黃金,想想,若是用銅錢可是多大一堆啊。
南宋的洪邁在他的筆記小說《夷堅誌》中提到過,紹興年間,有外地人來臨安活動時,帶的經費就是金葉子。”
安靜說:“那麼他們怎麼能保證黃金成色呢?成分哪怕差了一點點,都是一筆巨額損失……”
王德發說:“帶假金的想法恐怕不好使,這個我們早都否定了……南宋初期,朝廷就非常重視金銀貨幣的成色,征用民間的工匠到文思院鑄造。由於付給工匠的工資太低了……中間很可能受到官員層層克扣,留不住手藝好的工匠,產品質量堪憂。
這種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做法當然維持不了太久……南宋的商品經濟之發達可是跟現在有的一拚,最後朝廷隻好由臨安的金銀鋪來承接。
雖然實行生產外包,但是南宋的‘質監局’對質量要求很嚴格,推行了南宋版‘商品質量強製認證’,要求金銀鋌和金葉子上必須戳上金鋪的地址、店名、工匠的字號,以及成色等等,戳子都是朝廷認證過的……再說了,如果他們有用金銀的經曆……假金容易被識破,不過帶一兩黃金,可行。”
安靜說:“我不是說帶假金假銀……而是我們要帶一些高質量的商品,我翻看過強子帶的小商品……你們沒有想過珍珠,我是說真的珍珠,它還有藥用價值吧……”
王德發在筆記本電腦上開始敲字了……安靜說得對,宋朝時期的珍珠非常值錢,就算到了清朝時期,一顆大如龍眼,帶有黃豆大小的黃暈,重約三錢的珍珠,要價是一萬兩銀子。
當然很可能根本沒有他們攜帶的塑料“珍珠”項鏈貴,但是對於它的藥用價值他們還是沒有考慮到,由此引發了一個節點問題,就是中成藥他們多少還是要帶一些的。
王德發查了查資料,有些遺憾,這個大宋竟然有人工養殖技術了。
中國確實是世界人工培育珍珠最早的國家。
宋代龐元英所著《文昌雜錄》詳細記載了中國人工育珠的始創者和具體方法:“禮部侍郎謝公言有一養珠法……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開口,急以珠核投之,頻換清水——經兩秋,即成真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