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目前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寫入操作次數有限,適合服務器存儲的單層單元(SLC)SSD目前可以寫入500萬次,而成本較低的消費級多層單元(MLC)SSD的存儲容量更大,但壽命隻有SLC的1/10。
SSD有一個好處,即購買來SSD後,馬上就能換掉耗電量和散熱量都很大的現有的硬盤。為了迅速減少耗電量,我們可以用SSD來存儲隻讀型的龐大數據集,比如視頻流文件。使用SSD不但能立即提升性能,還可以降低電力和冷卻成本。
應選擇專門為服務器設計、而不是為台式機設計的SSD。這類SSD通常擁有多通道架構,可以提高傳輸速率。最常見的接口是SATA 2.0,傳輸速率為3Gbps。更高端的SAS SSD(如日立/英特爾Ultrastar SSD係列)可達到6Gbps速率,存儲容量高達400GB。雖然固態硬盤設備存在一些設計缺陷,但這些缺陷主要歸因於涉及BIOS密碼和加密的台式機及筆記本電腦驅動程序,而服務器的存儲設備與這些因素無關。
最初需要花費心思來監控SSD的使用情況。英特爾及其他SSD製造商提供的分析工具,既能跟蹤寫入故障事件,還能跟蹤讀取和寫入周期。SSD會自動重新安排寫入操作,以便設備磨損均勻,這一過程被稱為負載均衡,同時還能檢測一些錯誤,並進行恢複。如果開始出現嚴重的寫入故障時,那就該更換SSD了。
熱量再利用
使用數據中心的熱量為辦公區域供暖,這可以實現節能效果翻番。在寒冷的天氣時,隻用室外空氣就能獲得為辦公區域供暖,滿足任何額外冷卻需求所需的全部熱量。
與自然空氣冷卻不一樣,我們可能再也不需要現有的供暖係統。如果室外很暖和,本身就不需要暖氣爐,也不用擔心服務器機房的電子設備釋放出來的煙氣引起的化學汙染,符合《電氣、電子設備中限製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的服務器在製造時就不含對環境有害的汙染物,比如鎘、鉛、汞和多溴混合物。
與自然空氣冷卻一樣,惟一需要的技術是空調方麵的傳統技術,如風扇、管道和溫度調節器。我們會發現,數據中心生成的熱量多得足以換掉傳統的供暖係統。IBM建在瑞士Uitikon的數據中心就能夠免費為市政遊泳池供暖,其節省的能源相當於能為80戶家庭供暖。TelecityGroup Paris數據中心甚至使用服務器產生的廢熱,為常年恒溫的溫室供暖,以便研究天氣變化。
重新配置暖氣爐係統絕不是一個周末就能搞定的項目,但成本可能很低,一年內就能獲得節能效益。
用室外空氣自然冷卻
較高的數據中心溫度可以更容易地利用所謂的自然空氣冷卻,也就是使用溫度較低的室外空氣作為冷空氣來源,避免使用昂貴的冷卻裝置,就像微軟在愛爾蘭的數據中心那樣。如果你試圖將數據中心的溫度保持在26.7攝氏度,而室外氣溫是21攝氏度,那隻要將室外空氣引入數據中心,就能滿足所需的冷卻要求。
采用這種方法比前麵說到的調高數據中心溫度要複雜一點,因為必須重新布設管道,以引入室外空氣,並安裝基本的安全裝置,比如空氣過濾器、除濕器、防火擋板和溫度傳感器等,確保室外空氣不會破壞靈敏的電子設備。
在對照試驗環境中,英特爾使用自然冷卻方法,把耗電量減少了74%。試驗是將兩輛塞滿服務器的拖車使用10個月,一個使用傳統的冷卻裝置,另一個結合使用冷卻裝置和過濾掉粗顆粒雜質的室外空氣。自然冷卻的拖車在91%的時間能夠完全使用室外空氣冷卻。英特爾還發現,自然空氣冷卻的服務器裏麵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這證明需要進行有效的細顆粒雜質過濾。這可能得經常更換過濾器,所以要考慮可清潔、可反複使用的過濾器所需的成本。
盡管灰塵很多,濕度變化很大,但英特爾發現,自然空氣冷卻的拖車故障率並沒有增加。如果將其推廣到耗電量為10兆瓦的數據中心,這相當於每年可省下近300萬美元的冷卻成本,還能少用7600萬加侖的水,而水在一些地方本身就是一種昂貴的商品。
選擇直流電
直流電卷土重來。隨著電力技術的興衰起伏,這種看似變化不定的能源再度流行起來,其魅力很簡單:服務器在內部使用直流電,所以,為服務器直接供應直流電有望節省費用,因為不需要服務器內部電源將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
直流電在本世紀初大受歡迎,因為當時的服務器電源在數據中心的轉換效率隻有75%。但是後來,電源效率得到了改進,數據中心改用更高效的208伏交流電。到了2007年,直流電開始不受歡迎,它的大名甚至赫然出現在《InfoWorld》雜誌於2008年刊發的《被揭穿的十大節電神話》文章中。之後,到了2009年,由於市場上出現了高電壓數據中心產品,於是直流電強勢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