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進程中的過去與現在
在過去的10年間,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餘額從2002年的13.13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54.8萬億元,在10年間增長了3.17倍;外彙儲備餘額從2002年的2864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1811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10倍多;證券市場籌資金額從2002年的961.7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6780億元,10年間市場的籌資能力增長約7倍;全國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從2002年的305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億元,10年間增長了4倍多……僅從這組曆史數據來看,陳道富認為,這恰恰反映了我國逐步發展、開放及更加平衡的金融市場。1、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金融資產量在持續增加,且增長幅度大於經濟增長幅度。2、銀行體係的重要性仍然很高,但在金融體係中的相對重要性逐步下降。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係正逐步向銀行和市場型融資更加均衡的體係過渡。3、外部環境對我國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外彙儲備10年增長了10倍。但我國的貨幣對衝仍然是有效的,有力地緩解了國際流動性過度擴張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深化金融體製改革是我國未來5-10年不得不麵對的課題。我國現在金融體係是適應於自上而下、集中資源辦大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的。這種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不得不轉向自下而上、分工更加細化、注重資源優化配置的公平效率型的經濟增長(創新驅動,也意味著更加強調允許試錯和靈活性)。與此相適應,金融體係應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包括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陳道富告訴記者說。
麵對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金融係統,陳道富強調:金融體係為實體經濟服務,一方麵表示不能為了發展金融而發展金融。不能單純地重視金融增加值的作用,需要避免過度投機、製造虛假繁榮的金融發展模式。另一方麵陳富道還表示,未來需要更加重視金融的功能,不以金融自身的“最優結構”為目標,而是需要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特定運行階段為最終歸宿。
“這條道路並不平坦。”陳道富感歎道。“純粹的條件推動型改革難度很大。我國仍需要借助必要的內在壓力來推動金融體製改革。人民幣國際化和利率市場化也許是較好的兩個推動力量。但走上這條道路的改革,需要允許金融風險的有序釋放。與此同時,也需要為金融體係設置有效的一整套風險管理體係,包括破產重組、存款保險、央行救助、金融監管、市場及自律約束和公司治理、內部控製及風險管理在內,有機結合的風險管理體係。”陳道富對於我國仍然需要深化體製改革的金融係統做出了針對性建議。在漸進式改革發展的道路上,負責資金融通的重要社會發展體係——金融,在下一個十年,依然有眾多的方麵需要進行改革,要完善其有效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能力,如陳道富所說,這條道路不平坦,但是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康莊大道或許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