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處理孩子早戀問題的六個關鍵詞(1 / 3)

早戀恰似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每每在家長視線不及處悄然綻放。涉世未深的孩子們,嗅到它馥鬱的芬芳,但是憂心忡忡的家長們,則如同被滿是尖刺的花枝緊勒心扉。於是他們苦口婆心、軟硬兼施,千方百計地要剪除這朵“毒花”。那麼,家長們如此地嘔心瀝血,又澆灌出怎樣的“碩果”呢?抑鬱症,自暴自棄,父女、母子反目,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詞對於家長來講似乎不再陌生。為此,專家提醒家長們,早戀固然要不得,但是家長們在給孩子上著人生重要一課時,也要找準症結,對症下藥。

從心理角度看,男女同學的正常交往活動是有益無害的。在學習、遊戲、旅遊、體育比賽等活動中,很多中學生在異性麵前都會有一種異樣的心理感受,一種難以言表的愉悅與興奮,而且特別願意在此時表現出自己的長處。有的女生說:“我覺得男生心胸開闊,和他們在一起時我的心情也開朗了。”有些男生講:“也不知為什麼,比賽時如果有女生在場觀看,我們男生就跑得特別賣力。”其實,這些都說明了正常的異性交往對雙方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會有促進作用。由於男女同學各自特點不同,男生往往比較剛強、勇敢、不畏艱難、更具獨立性,而女性則更具細膩、溫柔、嚴謹、韌性等特點。男女同學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雙方互補,對他們的性格發展和智力發育都有益處。

有人說因為有男性,女性才變得更加溫柔;因為有女性,男性才變得更加剛強。此話不無道理。異性的相互吸引會使彼此產生更加完善自己的要求,同時也會給雙方造成一個發展各自優點的最佳環境。進入青春期的男女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受到異性注目和歡迎的人,為此他們會盡力地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這也是一個自我發展、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最佳心理環境,是克服自身缺點及弱點的好機會。

因此,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不應對孩子與異性的接觸存有過多的擔心和過分的限製,更不應武斷地認為孩子與異性交往就是不健康的早戀行為並對其施加壓力,這樣往往會加劇孩子與父母和老師的對立。

對於孩子與異性同學的交往,父母和老師應勇於正視並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人為地限製孩子與異性同學正常接觸的做法是欠妥的。比如老師排座位時故意將男女同學分開;父母不讓孩子與異性同學交往或監視孩子的行蹤,偷聽孩子的電話……

當然,如果孩子與異性同學交往過分,甚至因此而影響到學習成績及精神狀態,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對此,父母和老師應盡力幫助孩子,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他們正確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孩子在與異性同學交往的過程中做到互補、互學、互助、互保。這樣才能避免孩子誤入早戀的歧途,也更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異性的向往是“個人內心世界聖潔的情感”,認為它對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進步,對新的道德品質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孩子早戀,家長、老師的批評、指責,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往往會激起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與人疏遠,甚至不信任人。所以,我們應“珍視它、愛護它,而不要隨意糟蹋它”。

不可回避的是,我們長期以來關注孩子的思想品質,教育孩子要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但還沒有用足夠多的時間來告訴他們如何愛自己和保護自己。隨著時代的發展,時至今日,情感教育、性知識教育應該成為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遺憾的是,它卻成了被忽視的角落!專家認為,盡管平時學校也開設了健康課,用了青春期指導之類的課本,告訴處於青春期的同學怎樣與異性朋友交往,但很多同學反映課本有點不現實。不少學校上“生理健康”課時還是“講一點,不講一點”,看到敏感的地方就叫同學回家自己看。這其實反映出一種不健康的心態。我們的教育者應該用更坦然、更正確的心態去對待性,對待早戀。

美國《健康和社會行為》雜誌對8000名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之間的早戀,很有可能使他們患上抑鬱症。一些人還會因此自殺,個別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關性的教育片、書及豔情影碟等越來越開放,報紙上、商場裏的一些廣告也很露骨。中學生年紀尚小,思想幼稚、單純,心理亦較脆弱,受到這些因素的刺激,加上青春期固有的生理上的萌動,極易步入早戀誤區。處理不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嚴重的還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對於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早戀,專家總結了六個關鍵詞:

第一,判斷:

這一點非常重要,家長應該首先確定孩子是否正在與異性交往,他們交往的性質是什麼。青春期孩子的異性交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常的異性交往,這種交往具有群體性,交往的對象不專一,交往活動公開化。另一種是反常的異性交往,即把交往的感情傾注於某一特定對象,而且更願意在私下活動。這種交往有一些較明顯的跡象,如情緒波動大,學習成績下降,零花錢用得很快,地址不詳的信件及電話增多,時常單獨外出……這時,家長應冷靜對待,避免因“誤診”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第二,引導:

正確引導孩子,曉以利弊,動之以情,教孩子學會宣泄和轉移。所謂宣泄,就是把自己的苦惱告訴自己最信賴的人,一吐為快。或把火氣發在日記上,以此來減輕心理壓力。所謂轉移,就是要充實自己的生活,多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放到集體中交更多的朋友,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家長、教師平時要多抽點時間,像朋友一樣和孩子交談,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改變自己心理,用正確的心理來引導教育孩子,關心他們的成長,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困惑。

第三,理解:

家長應該盡量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言行和情感,即換位思考。大文豪歌德曾說:“哪個少男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不要誇大問題的實質,更不應該把它上升到道德問題。我們應平等地與孩子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讓他們體會到教師和家長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設身處地地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言行和情感。告訴孩子,愛是責任,真正愛一個人,就要對這個人負責。而對其負責最好的方式,便是暫時將感情深埋於心,待到將來各方麵條件都成熟時再來發展也不遲。在家長講明道理後,孩子往往會保持沉默。沉默可能是反思,家長要允許孩子有一個過渡期,允許孩子有反複。還有一點非常重要,要平靜地麵對孩子的早戀現象,把孩子的早戀當作正常的偶發事件,給予正確引導。引導他們說出心裏話,使感情有了宣泄的途徑,逐步減輕內在的心理壓力。另外,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經常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讓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

第四,尊重:

要尊重孩子的早戀行為。孩子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人格、情感和隱私,我們必須尊重他們,切不可訓斥責罵。我們應真誠地尊重孩子,教育他們要自尊、自重和自愛。盡可能取得孩子的信賴,成為他們傾訴的對象。孩子也是人,不可能沒有“情”,隻是這個“情”來得早了一些。因此,家長要真誠地啟發和保護孩子的自尊、自愛和自重,不搞“擴大化”和“屈打成招”。即使掌握了孩子戀愛的一些憑證(如情書、信物、電話等),也不要外泄或傳播(包括親戚朋友,對方孩子的家長)。這是尊重孩子人格的需要,也是取得孩子信賴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