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博集團董事長。
邵偉博是張逸他們村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個,他隻有小學畢業的學曆,在98年,經濟市場環境大開放的情況下,成就了非常多的暴發戶,邵偉博就是其中一個。
而讓他發家致富的,正是礦業。
30多歲的時候,他帶著老婆、弟弟,帶上家裏的全部積蓄,到隔壁縣有名的礦區開礦去了。
那裏的礦區盛產鉛鋅礦,當地縣還是國內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政府鼓勵企業投資開發,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小老板前來開礦,導致足球場大小的一塊地上就有好幾個礦井。
雖然開礦的人很多,但是賺錢的卻很少,一百個礦井,能采出礦的也不過三、四個。但是賺了錢的,絕對是一本萬利,十幾萬的投入,通常產出就有上千萬,能賺錢的小老板百中無一,但是仍擋不住他們想一夜暴富的熱情。
98年那會兒,國家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企業的各種證件還是比較容易辦的,探礦權、采礦權等證件輕易就能辦下來,邵偉博也很豪氣,各種證件一辦下來立馬就招工人,買設備,他名下足足有7個礦井。
躊躇滿誌的邵偉博打算幹一番事業,可惜事與願違,前麵的6個礦井都沒有采出礦來,這局麵馬上就把邵偉博推到了懸崖邊緣。
工人發不起工資,紛紛辭退,設備也運轉不起來,甚至已經困難到沒錢吃飯的地步,隻能挖山上的蕨菜度日。
關係不錯的工人在臨走之前還勸他,如果把設備和最後一個還沒開采的礦井賣掉,還能挽回一點錢,至少不會傾家蕩產。
邵偉博隻是默默的抽著煙,也不說話,目送著工人一個一個離開。也不知道是老天不讓他死,還是他命裏該有一次暴富的機會。
第二天他就回家,把父母留給他和弟弟的老宅、家裏耕地的老牛,還有但凡值錢的東西全都賣掉,籌了一筆錢又回到礦區。
最後也沒有工人了,他和弟弟兩人下礦井,開著設備自己挖,他老婆開礦車,就三個人,硬生生的向下挖了200多米,終於挖到了礦層。
他的一生也就從那一刻開始轉折,之後順風順水,不僅礦業搞得風生水起,還涉足了餐飲業、地產業,成立了萬博集團公司,現在已經是江城有名氣的企業家。
成名之後的邵偉博也給家鄉做了不少的慈善,在村裏捐款建了籃球場,村子裏都鋪了水泥路,這些都是他掏腰包做的,在村子裏的名聲也越來越好,都說他有錢了也不忘本。
從各方麵的條件來說,他應該是張逸覺得最合適的人選了。
而且,邵偉博跟他還有些沾親帶故,一個村子裏,走在路上的兩個人,隨便攀攀肯定能扯上個親戚關係。
雖然有這層關係在,他還是不敢保證一定能夠跟邵偉博談成合作,畢竟他現在的身份隻是個學生。
張逸有預想過見到邵偉博會很難,畢竟人家是大公司的董事長,日理萬機,他一個小人物又沒有人引見,邵偉博拒絕見他都有可能,所以他不得不厚著臉皮扯上一點老鄉關係。
試試運氣吧,很多事,不是說知道有困難就不去做。開弓沒有回頭箭,張逸想要成功拿下這個項目,心裏早就做好了碰壁的準備。
張逸忽然想起在江城有個表哥在政府部門上班,於是到學校小賣鋪用座機給表哥打了個電話,讓他幫忙找邵偉博預約了個時間。
時間約在星期六早上11點,地點就在邵偉博辦公室,得到確切答複後張逸才離開小賣鋪。
張逸隻是希望硫酸渣項目能夠給他帶來第一桶金,有了資金,再加上他的技術,以後的發展就容易得多。
而不會像現在一樣,受到資金的困擾,事情做起來束手束腳。
如果合作方麵沒問題,張逸能保證技術上的可行性,那麼實驗和廠房建設就可以同時進行,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硫酸廠現在需要緊急處理硫酸渣,要是硫酸渣給了別人,或者用作它途,那張逸可是要遺憾終生了。
但是退一步講,商人多唯利是圖,這點他不怕,硫酸渣現在確實是巨大的財富,但這個項目並不持久,十年之後,鐵礦相關的產業就會經曆一個低穀。
想明白了這點,張逸也就放下心來,事情應該有條不紊的推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