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書情
海外書情
《民進國退——市場高於毛澤東:中國私營企業的崛起》
Markets over Mao: The Rise of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
作者尼古拉斯·拉迪是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著名的“中國通”。主要從事國際經濟政策和中國經濟問題研究,常為美國政府和國際經濟組織提供政策谘詢。
作者表示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澄清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一些誤解: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被國有企業主導,國企發展是在以犧牲私企發展為代價;還有人認為中國政府體量過大,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有所抬頭。對此,作者回應說:“一些人之所以得出這些結論有時是出於他們的感覺,但是真切的數據告訴我的是另外一番景象。”
該書主要觀點有:一是中國國有企業掌握的權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事實上,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似乎隻占據了相對較小的份額。它們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目前國企在製造業所占產出份額隻有五分之一,而在1978年時是五分之四。二是沒有證據顯示“國進民退”正在發生。從銀行信貸的角度來說,國有企業的借貸占比大幅減少,私營部門所獲得的信貸規模大幅提升;在創造就業方麵,國企和集體企業城鎮就業的貢獻率從1978年的99.8%下降至2011年的18%。此外,民營固定資產投資的占比自2010年起超過國有資本;從經濟效率方麵看,國有經濟相比於民營經濟的效率更低,各個指標上都落後於民營經濟。另外,私營企業還日益成為出口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三是不應將中國經濟的繁榮歸因於“國家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意味著生產的高度國有化、對投資和銀行業的極大控製以及大力使用工業政策。對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製度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突破了舊有的經濟體製。私有經濟部門的表現全麵超越公有經濟,市場化經濟大勢浩浩蕩蕩,無法阻擋。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是市場角色不斷擴大和私營企業壯大的結果。四是金融業改革會給私營企業帶來更多好處。如果按產值貢獻比例來分配信貸的話,私營企業本該獲得更多的貸款。五是國有企業仍有阻撓或延緩市場化改革的影響力。中國國企的地盤正在縮小,但因為它們的利潤遠低於資本成本,因此,國企希望加強控製,從而繼續受到低融資成本的保護。那些得益於經濟扭曲狀態的群體正在遊說、反對改革。
作者通過大量的數據得出結論:沒有證據顯示“國進民退”正在發生,真實的趨勢恰恰相反。但作者盡管反駁了“國進民退”的論斷,但也同時強調,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並未完成,國企仍是改革的阻力,如果能真正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宣布的經濟改革措施,將使中國繼續成為全球增長主要驅動因素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