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嬰幼兒開口說話
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影響是導致寶寶個性發展不同的原因。於是便出現同樣年齡的寶寶有的已很會說話,“爸爸”“媽媽”叫得大人激動不已,卻也有連“爸爸”“媽媽”也還不會叫的寶寶。而這些都是正常的差異現象,父母不必過分憂慮。
雖然寶寶說話遲,但隻要他能聽懂你的話,那麼寶寶的智力一般沒有問題。他的個性可能就是比較沉默的一類,不像一些性格外向熱情活潑的寶寶,見人都要搭搭話。
要想寶寶早些說話應給寶寶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多給寶寶開口的機會。
有些父母本人可能平日裏也就不愛說話,和寶寶在一起大多時也是沉默的,這樣的家庭顯然不利於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對寶寶滔滔不絕,嘮叨不已。一口氣說出許多話,語速又較快,可能就連成人也需專心聽才能聽清意思,這樣寶寶就更不可能聽明白。雖然說了很多,詞彙也很豐富,但寶寶卻不知所雲。而且你越滔滔不絕,寶寶就越沒機會發言,隻好沉默了。
應盡量用短小簡潔的詞或句子和寶寶說話,要讓寶寶學會的詞應經常在交談中出現,比如指著爸爸對寶寶說:“叫爸—爸”。爸爸一詞反複出現,每次可重音強調,這樣“爸爸”便給寶寶較深的印象,和爸爸這個人聯係起來。和寶寶交流應是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的,不要去強求寶寶一定說出某個詞,而應通過鼓勵、誘導的方法。比如給寶寶一個小汽車玩具,問寶寶“是要這個兒嗎?”見其點頭再問:“這是什麼?”,若寶寶說出汽車應把汽車給他並誇獎他。若寶寶不會說,應教寶寶說,待他隨你一塊說出後也應立即給予鼓勵誇獎。另外在看圖畫書、穿衣、遊戲等生活的各個方麵都有練習語言的機會時,家長應充分利用這些機會誘導鼓勵寶寶,多給寶寶一些機會,在寶寶練習中,往往會說出一些兒語,或發音不準,這時大人一定不要去重複,以免寶寶誤會,更不要去譏笑,而應耐心幫寶寶一次次糾正。
還有,對一些說話較晚的寶寶,父母可檢查一下寶寶的聽覺,尤其是以往接受過鏈黴素、慶大黴素或卡那黴素治療的寶寶。這些藥物對聽覺神經有毒性,可能影響聽力。若寶寶到1歲半時仍不會說話,當別人與他說話時毫無反應,應去醫院詳細檢查,以確診是否為聽力不正常對語言能力的發展造成限製和阻礙。
給嬰兒選擇玩具
10個月的孩子已經開始學走路了,可以給他選購能夠拉著走並發出聲響的玩具,如拖拉鴨子等,以提高孩子學走路的興趣。
不要給孩子選購容易破碎或有尖銳棱角的玩具,也不要給他太重的玩具,以免受到意外傷害。更不要給他玻璃瓶、鉛筆、火柴、體溫表這類的東西當玩具,以免發生危險。
與嬰兒一起玩遊戲
訓練識別能力、記憶力、理解力。家長可以先讓寶寶看圖,再讓他看實物,經多次反複對比觀看,孩子會很快認識哪張圖片代表哪個實物。最後可以把他熟悉的幾張圖片和其他圖片混在一起,再讓他從中找出他熟悉的那幾張圖片。如果孩子做到了就要大加讚揚,以增強寶寶學習的信心。
訓練嬰兒的動作
10個月的孩子大部分的運動仍是爬,有時扶欄站立和橫走。身體很好的孩子,往往有獨自站立的要求,扶著欄杆站立起來之後,會稍稍鬆手,以顯示一下自己站立的能力,有時他能夠站得很穩,甚至還會不扶任何東西自己站起來。這時,家長不要去阻止他,隨他去站好了。為了訓練他獨自站立,家長可以先訓練他從蹲著站起來,再蹲下再站起來。開始可以拉他一隻手,使他借助一點力。獨立站立是小兒學走的前提。
家長要訓練孩子配合大人穿衣服、穿襪子、洗臉、洗手和擦手等動作。因為這時小兒已經能夠模仿大人動作了,手的動作也更加靈活了。
訓練嬰兒的感官功能
可以用各種人物及動物的色彩鮮豔的圖片,讓小兒觀看,並結合看到的東西講給他聽,這時孩子雖然說不出,但完全看得懂。
訓練嬰兒的語言
10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夠聽懂成人的話了,應該教他模仿成人發音。
模仿語音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小兒要看成人的嘴,模仿口形,注意發音過程中口形的變化,協調發音器官唇、舌、聲帶的活動,控製發聲氣流等。這麼多的環節,需要聽覺、視覺、語音、運動係統協調,任何一個環節發音差,都給發音帶來困難。家長教小兒說話時,一定要表情豐富,讓孩子看清成人說話時的口形,嘴的動作,加深對語言、語調的感受,區別複雜的音調,逐漸模仿成人的發音。此外,還可讓孩子多聽些兒童歌曲,使他感受音樂藝術語言。
嬰幼兒係列健身操
讓寶寶俯臥在床上,家長在其身後用雙手握住孩子兩臂肘部,輕輕扶著寶寶讓他自己用力站立起來。反複幾遍。
預防嬰兒缺鋅的方法
“鋅”是一種人體內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如果鋅缺乏,就會發生一些疾病或引起小兒生長障礙。缺鋅的小兒一般都食欲不好,又矮又瘦,免疫力低下,很愛生病。特別容易患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口腔潰瘍等。如果小兒患上鋅缺乏症,可以服用硫酸鋅治療。缺鋅的孩子平時應注意膳食要合理,動物食品要占一定比例。同時要養成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挑食、偏食。
防治嬰幼兒扁桃腺炎
扁桃腺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寶寶扁桃腺發炎有時會發熱,嗓子疼和輕度的咳嗽,需要服用抗生素或其它消炎藥消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規則常會複發。得過扁桃腺炎的幼兒,到5~6歲後甚至到青春期仍未能完全製止複發可引發風濕病或腎炎。而這2種病又是很容易合並嚴重的並發症的病症,嚴重者會威脅到生命。許多內科專家便認為最好在幼兒或少年時期把反複發作的扁桃腺——這一風濕病和腎炎的病灶切除掉,以根絕後患。
大量的醫學研究發現扁桃腺內含有淋巴細胞,其中的T細胞和B細胞能產生對人體有免疫功能的抗體和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 A等,並還分泌幹擾素起到抑製病毒生長的作用,並且事實也證明切除扁桃腺並不是好辦法,有些青年因在幼年切除扁桃腺後咳嗽,發音嘶啞,甚至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所以不應輕率地切除幼兒的扁桃腺,而應及時治療,預防才是最主要的,應及時給小孩更換衣服,防止忽熱忽冷,盡可能不到人群擁擠、空氣汙濁的地方,在寶寶的臥室或在寶寶麵前大人應盡量少抽煙,最好不抽煙,多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充足的陽光。增強體質、增強抵抗力是最好的方法,不應靠經常給寶寶吃消炎藥來預防扁桃腺發炎,這樣可能會使口腔裏和扁桃腺上原有的一些致病菌被殺死或產生耐藥性,一旦發病後再用這些藥品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會使臨床醫生在治療時更感複雜化。
預防秋冬季腹瀉的方法
秋末冬初,嬰幼兒容易腹瀉。由於患兒頻頻腹瀉、嘔吐,使年輕的父母既著急又憂慮。常常是上午跑兒童醫院,下午尋專家門診。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500萬5歲以下兒童死於腹瀉,而發生急性腹瀉的約有7億5千萬至10億人次,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對於嬰幼兒來說,豐收的季節卻是“多事之秋”,可見加強預防之必要。
嬰幼兒腹瀉過去叫小兒秋季腹瀉,亦稱嬰幼兒消化不良症,其病原體到七十年代才查清。是1978年由北京首先報告的,它是一種在電子顯微鏡下外形酷似車輪的RNA中小型病毒,故名輪狀病毒,乃是嬰幼兒腹瀉的罪魁禍首。以後全國各地均有發現,現研究已有7種輪狀病毒,主要是嬰幼兒輪狀病毒,稱A組輪狀病毒。八十年代初期我國發現的成人輪狀病毒也在小兒中發現。
輪狀病毒侵襲對象是6個月到5歲的嬰幼兒,傳播途徑與其他腸道傳染病是一樣的,即通過糞便汙染傳播。凡不重視飲食衛生的托幼機構或家庭易感染。輪狀病毒感染有嚴格的季節性,多見於10~12月份。嬰幼兒感染了輪狀病毒,潛伏期一般在48小時以內,通常開始出現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及發熱,約30%的病兒可見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腹瀉為白色或淺黃色如蛋花湯樣便,每日可達10多次,無腥臭味,無膿血。該病病程一般為5~7天,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脫水症,嚴重吐、瀉可導致電解質紊亂。
臨床治療除非合並細菌性感染,否則不需應用抗生素。據悉,現已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在作臨床觀察中,這無疑為全世界的嬰幼兒帶來了希望和福音。
要有效地防治嬰幼兒腹瀉的發生,需注意以下3點:
嚴密把關
謹防“病從口入”。認真搞好嬰幼兒飲食,不給孩子吃生冷或不潔淨的食物。飯前便後給嬰幼兒洗手;家長給孩子喂奶、喂食之前亦要洗手。人工喂養兒每次喂食前,要用開水洗燙食具、奶瓶,最好每日煮沸消毒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