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為何如此難?
縱論
作者:王朝明
去過嶗山北九水的遊客,多會在山澗裏的一塊大石前駐足。令他們停下腳步的,不是磐頑之石,而是石上鐫刻的兩個字“抱一”。
“抱一”,出自《道德經》,文字雖簡,卻頗耐咂味。一滴水,折射七色光。何謂“抱一”?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理解。
“采菊東籬,悠然南山”,“明月鬆間,清泉石上”,這是陶潛和王維的“抱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是嶽飛和辛棄疾的“抱一”;“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是保爾的“抱一”;“願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這是雷鋒的“抱一”;“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鑽山溝溝”,這是楊善洲的“抱一”……
置身大千世界,麵對世間萬象,要保持一顆沉潛篤定的素心,矢誌不移,心無旁騖,委實不易。
“抱一”之難,難在外麵世界的精彩。音之魅,色之眩,犬馬之逸,時時擾人五心;得與舍,公與私,義與利,常常令人兩難。數十年持續發展所帶來的,不惟物質的空前豐富、需求的不斷滿足,還有形形色色“分外”的誘惑。而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每一粒陷入淤泥的種子,都擁有一顆清蓮的心。
“抱一”之難,難在內心的羸弱。君不見:穿得草鞋,嚼得菜根,卻抵不住“糖彈”;兢慎於始,公廉於卑,卻收不好“官子”。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反思蛻墮失守之因,有溫水煮蛙、蟻穴潰堤的微漸不惕,有片石破窗、滴墨染缸的一發不收,也有忘卻所來、迷失所去的歧途不返。歸根結底,無不由棄“抱一”始,而致以“抱憾、抱愧、抱恨”終。
“抱一”不易,當煉定力。風吹過,但見草伏、樹搖、雲走,而山自巋然不動。幻變和紛擾永遠是世界的常態。憤懣於“這個世界怎麼了”,糾結於“這個世界會好麼”,不如起而為之,讓“這個世界看我們”。
打鐵須得身硬,定力須有支撐。這個支撐,來自竹簽子也穿不裂的堅定信仰,來自鋼筋鐵骨銅豌豆的堅強意誌,更來自“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堅實底氣。諸葛有雲: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坐得住冷板凳,嚼得香苦菜根,身在陋巷胸懷蒼黎,夙夜在公不忘進取,如是,或可令矢誌於“抱一”者“抱”得更加內生、從容且平靜持久。
“此心安處是故鄉”,無論何時何地,若得“抱一”,“故鄉”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