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興趣相伴好成功(1 / 3)

興趣相伴好成功——留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女孩梁秀的成長曆程和其父母的家教經驗

梁秀,溫柔美麗,纖聲細語。一個光環中走出的清華才女,一個與興趣相伴的麻省理工碩士。激發求知興趣的父母,給了對什麼都感興趣的女兒無數的學習樂趣。在水一方的她向人們問候:成才並不難,興趣教育是關鍵。

家教智慧論語

學習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天生就充滿好奇,對任何事物都會產生興趣。為人父母者,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這個天性,從興趣教育入手,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去創造,去嚐試失敗,學會決不放棄任何努力的毅力和勇氣。

如果說學習像是過河,求知欲就是擺渡的船,興趣則是劃船的槳。家長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船和槳。

生活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然後堅持走下去。

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孩子將會成為英才或天才,這就是早期教育。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你要是真愛孩子,那就一定不能做扼殺孩子學習興趣的蠢事。

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讓他們在好奇的驅使下學會創造。

兩年前,一本談轉變教育觀念的書在京發行,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及眾多家長的注目。這便是《教育的革命》。這本書不僅介紹了美國一些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而且還以樸實的語言、普通的事例向家長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興趣教育。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的家長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從小就要求孩子在學習上要有超人之處。於是,中國孩子從上小學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在家長的安排下,按照家長的意誌接受教育。往往家長在兒童時代沒有做到的事情,現在全部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正因為如此,孩子從小小年紀,就開始放下童年的樂趣和興趣,融入到社會競爭之中,接受殘酷的應試訓練。於是,高分低能者有之,心理壓力過重者有之,不堪忍受學習重負而出走、自殺者有之。可悲的是,現在不少家長仍然處在不覺悟的思想之中,他們的孩子,仍然在強大的思想壓力之下艱難前行。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當從善於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出發,在教育孩子時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未來英才。

本文的主人公、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梁秀無疑是一位興趣教育的受益者。她的父母從小就很重視培養梁秀對事物的興趣。在她還很小的時候,就經常有意識地鼓勵她多提問題,引發孩子的興趣。在孩子的興趣產生後,他們又注意從多方麵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保護,引導孩子的興趣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最終使小梁秀在自己興趣的驅使下,在學習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可以說,正是梁秀父母從興趣教育入手,才為小梁秀以後的輝煌之路奠定了基礎。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天生就充滿好奇,對任何事都會產生興趣。為人父母者,應該從梁秀的成長教育中得到啟迪,充分利用孩子們的這種天性,讓他們自己在興趣中去發現,去創造,去嚐試失敗,去學會不因失敗而放棄。立誌教子成才的家長當謹記。

小荷才露尖尖角

——梁秀的成長曆程1.求知興趣早培養

梁秀,1976年2月出生於北京市西城區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梁建是北京市某建築設計院的一名工程師,母親高玉珍是西城區某醫院的醫生。梁秀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歡樂。父親梁建不僅在事業上成績突出,還特別富於愛心,對自己的獨生女兒更是寄予了無限的愛。他除了工作,很少應酬,一心撲在女兒身上。母親高玉珍由於職業關係,沒有過多時間照料女兒,但她仍然盡量抽出時間多陪陪女兒。小梁秀出生後,從小學退休的奶奶從昌平老家來照顧她。奶奶一輩子從事教育事業,對小梁秀也是寄予無限厚望。教子經驗奶奶除照看小梁秀的日常起居外,還十分注意與孩子的感情交流,每做一件事,都要和顏悅色地說一遍,讓小梁秀盡早感知語言交流。因此,小梁秀說話特別早,七個多月就會清晰地喊“媽媽”。一歲時就會簡單的對話。奶奶十分注意觀察小梁秀的興趣愛好,也許是由於遺傳基因的作用,小梁秀自幼對色彩十分敏感,奶奶就不停地變換色彩,用各種顏色的彩色氣球刺激她的感官。一歲多時,小梁秀就能分辨紅、黃、綠、青、藍、紫。當梁秀剛對數字有了概念時,奶奶就在生活中處處引導她,比如喂她吃東西時,就指著小碗,對梁秀說:“一隻小碗,一把勺子,來,秀兒吃一口。”再拿起兩根筷子,讓她認識“2”的概念。還通過家裏有幾個人,有幾把椅子等,讓她認識數的概念。奶奶帶她出去玩時,她常常被各家郵箱上的紅漆數字所吸引,纏著奶奶帶她到近處去看看。奶奶就乘機教她念1、2、3、4、5,天天看,天天念,很快,她就認識了2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雖然梁秀認識數字較早,但是,數畢竟是抽象的東西,孩子在嬰、幼兒初期,還是不容易掌握和運用的。因此,對數的理解、計算,父母是從梁秀有了一定語文基礎後開始教的。

從梁秀3歲半開始,父親首先教她“零”數的組合、數的相關。為配合教梁秀識數,遠在杭州的姑姑還專門寄來了一封專談“有趣的零”的長信。

對於這種抽象的零,梁秀的父親剛開始還以為她難以理解,但當父親講述了“零”的意義,與她一起讀了姑姑“談零”的信以後,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小梁秀對“零”的理解十分明確,她說:“我懂了,任何數加零,都等於任何數。同樣的道理,任何數減零,也是等於任何數。零就是零嘛。”正說著,奶奶回來了,她就用手抓了個“零”,喂到奶奶嘴裏,並說:“奶奶,來吃個零雞蛋。”祖孫三人笑個不停。教子經驗為了培養梁秀對數學的興趣,她的父母十分注意在生活中創設各種數字遊戲。例如:把豆子和鈕扣等裝入紙盒裏,父母和梁秀各抓出一把,數數看誰的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果時,數數它們的種子;或者在幫助媽媽剝豌豆時,一邊剝一邊數不同形狀的豆莢中各有幾顆。

父母還經常與梁秀作擲骰子遊戲,最初是用兩個骰子玩。玩法是把兩個骰子一起拋出,如果出現3和4,就把3和4加起來得7分。如果出現2和4、3和3就得6分,就有再玩一次的權利。把這些分別記在紙上,玩3次或5次之後計算一下,決定勝負。

梁秀非常喜歡這樣的遊戲,但因為這樣的遊戲很費腦力,所以父母每次與她玩一般都不超過一刻鍾,以免時間長了,使梁秀產生心理上的疲勞而失去興趣。這一遊戲玩兩三周以後,父母把骰子改為3個、4個,最後達到了6個。

接著,父母把豆和鈕扣分成兩個一組的兩組或三組、三個一組的三組或四組,把它們排列起來,數數各是多少寫在紙上,然後把這些作成乘法口訣表掛在牆上。這樣一來,梁秀就懂得了二二得四,三三見九的道理,而且非常高興。

為了使梁秀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父母還經常同她做模仿商店的遊戲。賣的物品有用長短計算的,也有用數量計算的,又有用分量計算的。價格是按著實際的價格,錢也是真正的貨幣。父母扮做顧客,到女兒的“商店”買各種物品,用貨幣支付,她按價格表進行運算,並找給父母零錢。一些幼教專家指出,孩子年齡越小,知識的獲得也往往越靠興趣,而發現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動手操作,便是家長所不可輕視的責任了。梁秀從小愛提問題,她的小腦袋裏似乎裝滿了數不清的為什麼,她老在不停地提問。

“爸爸,為什麼天是藍的?”

“媽媽,為什麼海水也是藍的?”

“為什麼我們喝的水,洗臉的水,卻沒有顏色?”

對於梁秀的提問,父母從不覺得煩,他們總是耐心回答並盡可能用孩子能夠明白的詞彙表達。當然有時候有的東西父母也不知道。他們認真地抱起《十萬個為什麼》與小梁秀一起探討。教子經驗後來,父母就把一切地方,都當作了梁秀的大教室。

飯桌上——

“為什麼不吃飯就會覺得餓?”

“因為,人必須吸收營養啊。像小樹必須澆水一樣……”

玩耍時——

“為什麼軲轆是圓的?”

“圓的才能轉啊,方的就不行……”

散步時——

“為什麼花是紅的,葉子是綠的?”

“因為葉子裏有葉綠素……爸爸也說不清楚,咱們回去再看看書好麼?”

甚至洗臉、刷牙、洗澡的時候,父母都相信也是個課堂,當初阿基米德不就是洗澡的時候,解決了如何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問題嗎?

在父母的耐心鼓勵下,梁秀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發展。家裏的鬧鍾、收音機都要拆開來看看,把別人送的音樂卡改裝成電子門鈴,拿著肥皂和瓶瓶罐罐做小實驗。

有一次和父母鬧惡作劇,為了能偷看幾眼電視,她甚至動手製作了一個潛望鏡。而所有這些,在父母看來都是好學的舉動,從來不去責怪、埋怨梁秀,相反,卻總是給以某種方式的讚同與肯定:一句表揚的話、一個滿意的笑、或者一本好看的書。

像所有的孩子一樣,梁秀小時候特別喜歡聽故事,不管是父母老師講故事,還是廣播電台或電視台播放故事,她總是專心致誌地聽。每晚臨睡前都要纏著父母講故事,還越聽越來精神,父母發現這一點,就找一些“帶問題的故事”來啟發誘導她,促其積極思考,明白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後來,在講故事中,父母發現梁秀常常是一邊聽一邊很想認識書上的字,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主動要求,就因勢利導,給她講解。認這些字與學校教科書上要認的字要求不同,不需要她寫,隻要她能認識,能把一篇文章或一個小故事讀下來就行。聽得多了,讀得多了,自然也就掌握了。有一天,父母突然發現,梁秀已經能很連貫地把書上寫的琅琅上口地讀出來。這時,父母並沒有輕易放過,而把它當作一件大事,給以鼓勵和表揚。因為孩子是喜歡成功的,而獲得成功是孩子最大的快樂。當孩子因獲得成功而受到表揚,其讀書認字的積極性都會大大提高。

學習的興趣最初就是從聽故事、識字、讀書開始的。梁秀進入小學了,課本上要求學會的知識,父母鼓勵她掌握,但也不是要她死記硬背。父母從她原來聽故事、讀故事的基礎上,發展為培養她講故事,提高她講的能力,提問的能力。教子經驗上學和回家的路上,是父母和孩子交談的好時機。講書上學到的,講路上看到的。孩子是喜歡提問的,回到家裏,父母引導梁秀把書上提到的字組成許多詞語,指導她學會用工具書,學會查字典。這樣,孩子不僅牢固掌握了課本上的字、詞,還擴大了知識麵。電視普及以後,孩子看書讀報的鍛煉相對少了,梁秀的父母就用心為孩子創造智力環境,指導她閱讀課外的書刊。在課外讀物中,語文知識、數學遊戲、科學故事、科學小實驗等就都有了。閱讀這些課外的書刊,並不都要考她,而是希望父母和孩子經常有共同對話的內容與條件,讓孩子在一個寬鬆愉快的智力環境中,不時受到啟迪,逐步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習慣。不僅如此,父母還經常帶梁秀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開闊她的眼界。他父母認為,經驗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經常有意識地引導梁秀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春天的時候帶她觀察小樹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情況;夏天帶她去遊泳、爬山;秋天帶她去觀察樹葉的變化;冬天又引導她去觀察人們衣著的變化,看雪花紛飛的景象。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來豐富她的感性認識。小梁秀的知識麵擴大了,各種學習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正是由於父母自小就注意培養梁秀廣泛的興趣,梁秀的各門功課都很優秀,尤其是數學,更是遠遠超出了同齡孩子。小學二年級時,就獲得西城區小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西城區小學生讀好書競賽一等獎。多次獲西城區“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光榮稱號。五年級時獲北京市小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並被選入國家奧林匹克訓練班。在小學時,梁秀還是校計算機小組的成員。小組活動一般分年級安排,有時也跨年級進行,以增加互動互助互促進。在跨年級活動中,梁秀可以說是個“小字輩”,常與比她高上一或兩個年級的同學一起活動。

不同年級水平差距是明顯的。但是梁秀在這些“大同學”麵前並不膽怯,無論是編程序,還是上機操作;無論是展示個人設計思路,還是評論別人的作品,她總是毫不畏縮,主動地投入,積極地展開爭論。雖然她的想法在大同學麵前顯得有些幼稚可笑,甚至有時還遭到一些“大同學”的奚落,可是她從不畏縮。老師也鼓勵她把想法表達出來,展開討論。她真是一個不甘示弱的“小字輩”。她的表現,開始時周圍的同學還有些不理解。但是梁秀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堅持下來,並博得了周圍同學(包括“大同學”)的理解和稱讚。

2.找到適合自己過河的船槳

小學畢業後,梁秀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161中學。這裏的老師不但素質高,業務水平超群,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學生全方位的負責體現了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一次梁秀去找物理老師請教問題,剛好負責教她物理的老師不在。當時在場的老師們不但熱情地給她講解了要點,怕她沒完全弄明白,又打開了實驗室的門,耐心地做演示實驗給她看,還讓她自己再親手做一遍,直到完全弄通弄懂為止。在這樣的環境中,梁秀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她不僅認真學習各門功課,還先後參加了多個校內、校外的學習班,隻要她自己有興趣願意上,和學校的課業不衝突,父母都支持她。當然,剛開始時,父母也有些擔心,怕她的精力跟不上。實踐證明,隻要合理安排,課外興趣和課堂學習是完全可以兼顧的。因為在學習上有許多地方是可以觸類旁通的。這些興趣班不但沒有影響她正常的學習,反而促使她提高了學習效率。

她先後上過數學興趣班、計算機編程班、書法班、英語班、化學班、物理班,從沒有因為學習緊而耽誤、停輟。她從小學開始學計算機,在北京市計算機編程比賽中獲二等獎。初二時,還參加北京市中學生數學競賽和物理競賽,分獲一、二等獎。初三時,獲北京市中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當有人問她為什麼始終對學習充滿興趣時,她深情地說:“這與父母從小對我進行興趣培養是分不開的。我生活在一個崇尚知識、奮發向上的家庭中,父母不斷地讀書學習,總是津津樂道地給我講從學習中獲取知識的樂趣,父母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使我對學習有了特殊的興趣,特別是每次通過學習,弄懂了連父母都不懂的問題時,我會高興好幾天。因為沒有比品嚐成功的喜悅更幸福的了。正是通過這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激發起我更加努力學習知識的興趣。”誠如一位家教成功的家長所言:“如果說學習像是過河,求知欲就是擺渡的船,興趣則是劃船的槳。家長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船和槳。如果找到了,每個孩子都會感到學習是幸福的,也就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3.輕鬆自信度高中

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使梁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考時,她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四中。對於許多人來說,進入四中,似乎已進了保險箱,隻要一切正常,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四中的升學率確實一直高居各重點中學之首,這也是許多四中人為之驕傲而自豪的。據了解,進入四中競爭之激烈甚至遠遠超過了高考,能考上四中的都是各中學的尖子。尖子與尖子相會,誰是新的尖子,這其間激烈的競爭隻有身臨其境才會知曉。梁秀麵對新的競爭,沒有驚慌,她冷靜地審視自身的優劣勢,決定從自己最薄弱處入手,趕超最優秀的同學。比如英語,原來隻滿足於學好課本上的內容,忽視了課外知識的學習,這樣,學到的東西畢竟很有限。當她看到不少同學竟然閱讀簡易的英文書刊時,震驚之餘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幸而她的英語基礎不錯,趕起來並不太費力。她自己抓緊時間練聽力,聽英文歌曲,看英漢對照讀物,擴大自己的詞彙量,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這樣一個學期下來,梁秀的英語水平也得到了較大提高。而對於自己一貫的長項數理化,則進一步提高鞏固,向縱深發展。她常常自我加壓,找來一些有深度的奧賽、選優賽試題,以測試自己的水平。有一次,梁秀遇到了一道難題,她用盡了各種方法也解不出來,隻好去向老師請教。誰知,老師當時在教室裏一邊走一邊看,用筆在梁秀的本上輕輕地點了一下,轉身就走了。

梁秀回家講起這件事時,有些煩躁,父母知道她學習遇到了困難,但沒有立刻發表意見,隻是靜靜地聽著。因為他們知道有時孩子的傾訴,並不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可,隻不過是想找個人說出來罷了,說完了,也就心平氣和了。

等她心平氣和了,父親才冷靜地分析道:

“四中的老師很有水平,積幾十年的教學經驗,他就知道你在這一點上弄不明白。這就叫點撥!讓你從這點入手下點功夫,弄懂它。”

梁秀開始有些茫然,不解地望著父親。不過很快她就明白了。

兩天後,梁秀回家興衝衝地告訴父親,那道題解出來了!而且是“大開竅”,其他幾道同種類型的題也都解出來了。

“我們老師怎麼就這麼棒,他怎麼知道我繞在這了呢?”梁秀的不解裏充滿著崇拜。教子經驗父親告訴她,進入高中後,學習的方法和小學、初中時截然不同。高中階段的學習是為了進入大學學習打基礎的,不但在知識層麵上開闊了,學習的內容更豐富了,學習的方法也要逐步向自學、獨立研究方向發展了。你隻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不能指望環境能遷就你。其實,學生就是要對老師有一點點崇拜,這樣才能“親其師,信其道”。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站在學生的前麵領著他們前行,而是站在一旁給予指點,給予扶助,給予鼓勵,使學生自己在知識的寶庫裏發掘,做學習的主人。這種較有特色的教學方式,更加激起了梁秀的學習興趣。高二時,梁秀被選入國家奧林匹克數學訓練班,並參加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集體一等獎,個人第六名。

梁秀進入四中後,做父母的不但沒有給她“加壓”,而且還適當“減壓”,盡力給梁秀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梁秀每周都回家一次。父母知道梁秀在學校辛苦了一周,在周末應該是讓她放鬆的最佳時候。所以在周末父母很少和她談論或者提及分數的問題。相反地父母會和她一起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比如在周六晚上一起看新聞,然後討論社會上新近發生的一些事情。這樣一來,一方麵可以讓孩子關心時事,不至於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同時也可以培養她分析事物的能力,這對於提高她的思維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到了周日的早上,父親一般都會和梁秀一起去登山,通過爬山來驅逐一個星期來緊張的心情,尤其是到了山頂那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更能使孩子從偶爾的得失中醒悟過來。同時也可以借此鍛煉一下身體,真是一舉兩得。

高中生活就像是一場馬拉鬆比賽。在這場比賽中,偶爾的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但很多學生往往一兩次考得不好,就開始全麵否定自己,以為自己什麼都不行,甚至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信心,梁秀父母也注意到了孩子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他們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信心。經常對梁秀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堅定的信心,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人的生命之根,讓她始終對自己充滿信心,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總是對自己說:“我一定行,我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