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應選擇什麼樣的發型
每一位新娘都希望自己的發型別致、新穎,而顯得更美麗動人。但有的人直到結婚前夕才去燙發,這樣往往效果並不好,因為剛燙過的頭發需要兩周才能變得自然、美觀,所以婚禮前兩周燙發比較合適。如果結婚時準備選擇卷發型,就要提前燙發;如果選擇直發型,也需要到美發廳去油(也可自己在家裏油),使頭發富有光澤、滑爽、飄逸,還要注意經常做頭皮按摩,頭發就會增添光彩。
婚禮上的發型,要根據服飾來選定。如果您著婚紗,則以盤發或短發為宜,這樣,頭紗與發型就能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給人一種清新、秀美的感覺;如果您不著婚紗,則可根據自己的服裝的特色,本著簡潔、流暢的原則來選擇合適的發型,這樣也能體現出您純潔、溫柔的神態,使您充滿青春活力和迷人的魅力。
怎樣為新郎選擇發型
新郎頭發的整潔、發型的優雅,更能體現男子的文明與修養,並能增加美感,煥發精神。因此,對於新婚男子來說,講究發型美是重要的。男子發型的選擇,一般地說,應根據自己的臉型、頭型、年齡和職業等需要來作為塑造各種發型的依據。
(1)根據臉型選擇發型;長臉型男子的發型,應是兩側頭發顯得蓬鬆些,頂部輪廓不要過高,前額部的頭發可適當的下傾。這樣,可以遮蓋或分散臉部過長的感覺。方臉型男子的發型,應是頂部高聳,呈弧形,前額部略向前傾,兩側應乎伏些。
圓臉型男子的發型,應是頂部輪廓略呈弧形,前額部平伏一些。橢圓型臉男子的發型塑造餘地較大,適應性較強,如果能型來襯托,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2)根據年齡選擇發型;青年時期頭發生長旺盛,適應性較強,所以青年的發型應該是自然流犧、活潑、美觀,展示青春的風采、散發青春的氣息。
男子發型一般分青年式、青年分式、海濤式和海鷗式。青年式屬於長發式,其發型特點是兩邊對稱,兩側是弧形,前額部比較自然蓬鬆,頂部的輪廓呈弧圓形,發型的絲紋清晰。這種發型使青年人顯得精神抖擻,自然大方。青年分式基本上與青年式相似,隻是頭縫用三七分或二八分。其發型特點是頂部呈弧圓形,兩側對稱,大邊的前額處自舉蓬鬆些,這樣顯得瀟灑,美觀。海濤式也屬於長發式,它的特點是兩側圓潤、對稱,頂部呈弧形,波浪起伏自然流暢,顯得生動、活潑。海鷗式是由青年式演變而來,其特點是前額的頭發呈“~”形(好像海鷗在藍天展翅飛翔),左額角稍高聳一些,右額角則低伏一些。
這種發型有立體感,使人顯得氣勢昂揚。總之,新婚男子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發型。
性·愛·婚姻
你我都知道,一個人如果不能通過性、愛、婚姻這三道門戶,她的生命與生活會是多麼暗淡!但你我也更明白,當我們通過性、愛、婚姻這三道門戶時所得到的歡欣。所引起的惆悵,所感到的痛苦,又是多麼令人激蕩!
可是,性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衝動,愛不僅是爭吵、擁抱、和眼淚,婚姻也不隻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合法地住到同一個屋簷下——那麼,性、愛、婚姻最真美可貴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這裏,羅珞珈小姐為我們做了係列的“論性”“論愛”“論婚姻”的探討和詮釋之後,她說:
“在我們智慧有限、知識有限的時候,靜下來聽一下別人說的話,對我們而言,未始沒有助益。”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上述三論中的每一主題的菁萃——論性
性是人格不可避免的一麵;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麵。在一般的觀念裏,性被視為生殖本能欲望所引起的一種誘發行為。性可以給予人類表現溫柔、和祥、熱情、親愛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達到人生真善美極致的基本原因。
“生殖”是生物界極基本的一種功能,完成這功能的機構非常複雜,直到今天,我們還不能完全了解其中的奧秘。但是,性器官與性特征的表現,是建築在生殖細胞上的事實,卻是不容否認的。
性是什麼?
性是什麼?就是對性最有研究的權威人士,也不敢輕易下一個定義。從生物學來看,性是許許多多內分泌腺所決定的一種組合,如果腺組合的中心是精囊,你就成為一個男人,如果腺組合是以卵巢為領導中心,那麼,毫無疑問,你就成為一個女子。
在精神或心理方麵,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什麼大家公認的一般理論。西洋人有一種古老而通俗的看法,就是把性的衝動很單純地看成排泄的需要——和大小便完全一樣。這當然是不正確麵荒唐的看法,因為,男人的精液,並不象垃圾一樣,是非排除不可的東西,而且在女人方麵,更是不但沒有東西可以排,也根本沒有什麼排泄的欲望。
比較冠冕堂皇的理論,還是把性解釋成“生殖的本能”。
近代講“本能論”最有力的人是心理學家麥道格。
在他風行一時的“社會心理學引論”一書裏,他對性的本能下的定義是:性是複雜的,先天組織而成的,和心理身體兩方麵都有密切的關係。首先是知覺神經的感應,然後達到神經中樞,再透過動作神經表達出來。換句話說,我們自有一套天生的本領來辨別異性,一經辨別之後,一套適切的反應就連綿不斷地表達出來,終於達到生殖的最後目的。
心理學界很早就有廢棄本能論的趨勢,他們認為這個名詞沒有大家公認的意義。
許多人把性視為一種衝動,佛洛依德就說過,性衝動本來就是行為的潛在要素之一。一八九七年,摩爾就做過性衝動的分析,他認為性衝動有兩個成分:第一部分是迫使生殖器官產生分泌的功能,如精液的進出,和解尿的需求相似,可稱為解欲的衝動。第二部份是迫使異性發生身體與精神上的接觸,這可稱為廝磨的衝動。但是他所謂的解欲衝動,是比較不適合於女性的。
童年時期對性器官刺激所引起的快感,是一種明顯的經驗。近代醫學家羅比報告,這種刺激的初次呈現,男子在五歲與十四歲之間,而女子則在八歲與十九歲之間;不管是男是女,呈現得遲些總比呈現得早些好得多。漢密頓醫生也說,家庭正常,血統健全的兒童,感受刺激的時間比較遲;反之,血統不健全,性的素質特別強烈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容易早熟而提前感受到刺激。
城鄉觀念的不同
在一般城市的中上階層裏,成人幾乎都不把自己視為不潔,但對孩子十分自然的遊戲,卻當做禁忌去幹涉甚至責打孩子。把那些遊戲(如排泄,或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官)看成違背道德的行為,兒童因為抑製了自然的好奇心,因此變得緘默、矯偽,自然的機能被私秘的興趣和神秘的誘惑所包圍,而形成了“邪僻”的世界。
從這一點來看,農村的孩子是比較幸運的。父母工作忙碌,無暇去關注孩子的遊戲,而他們從幫助烹飪,看顧幼小的弟妹,喂養鵝羊等家畜中,已經很自然地學到城市孩子無法學到的性知識;農村孩子赤著身體到處亂跑,公開而自然地使用他們的排泄器官,他們的動作中並沒有任何邪僻的陰暗麵,對於自己身體的赤裸狀態也沒有普通的禁忌。他們打從三、四歲起,就從飼養的家畜身上覺察到性欲存在以及表現的方式,他們並且知道,再過幾年,“那件事”就會變成自己的行為。如此,他們就在不知不覺中,把性導向一條較自然的途徑。
自然?邪僻?正當?
當然,文化不同的民族社會,對於性現象所持的態度也是很不一樣。如果我們很客觀地把各種態度比較一下,就知道對性下某種肯定的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們處在一個思想龐雜、標準淩亂、習俗風尚朝夕變化的時代,環境飄忽如此,性衝動的古老根深如此,我們又怎麼能夠輕易地下一個“自然”,或“邪僻”或“正當”的判斷呢?
我們畢竟是活在現在的時空中,能夠調整自己的步調,使現在的生活較為幸福快樂,也就足夠了。
論愛
如果要人們在所有的詞彙中,選出一個最令人著迷的字,我相信極大多數的人會選“愛”這個字。
愛是什麼?是一種愉快的享受?是一項人生奮鬥的目標?是一種偶然的經驗?還是一種運氣好就可以“墜入”的陷井?
愛無疑是可以分為許多種類的。朋友兄弟之間的愛是普及在平等者之間的愛,父母師長對子女後輩之間的愛,是把對象限於需要幫助者的愛。和這兩種形態完全不同的愛,就是那最令人牽腸掛肚,剪不斷,理還亂的男女之間的情愛。
所以在這裏,我們把討論的範圍縮小到男女之間的情愛。
愛是一種藝術
人們渴望愛情,我們可以從他們無休止地翻閱愛情小說,隨著愛情戲的情節拭擦眼淚,百聽不厭濫俗的愛情流行歌曲等行為中,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證明。
大部分的人把愛情的問題視為被愛的問題,而不是去愛人的問題;把愛情視為尋找對象的問題,而不認為是本身是否有愛的能力的問題。
在從古到今數也數不盡的書寫有關愛情理論與實踐的文章中,德國籍的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的看法,無疑最適合現代人的脾味,而且最引入共鳴的。因為他單刀直入地把愛情視為一種藝術,處理愛情正如處理藝術一樣有規則與脈絡可尋。
當漂亮的外衣脫去時
在我們生存的社會中,由於重商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人類的快樂,不知不覺導向於以購買欲為基礎的快樂。我們逛櫥窗店鋪時的驚喜,剛買到一件合意襯衫時的興奮——如果花極少的代價揀到又便宜、又美觀、質料又上乘的舶來品,更令人驕傲得三天合不攏嘴巴。愛情也是如此;在路上觀看異性時的驚喜,剛交上一位情人時的興奮,不用花什麼力氣就“釣”到一位有錢或漂亮男人時的驕傲,都是現代文明的副產品。
商品為了吸引人,不得不講求包裝和廣告,“人”為了要吸引別的“人”,也同時費盡心力去粉飾自己外表的模樣;男人要高大英俊,穿紅運動衫,白長褲,要會開汽車,會打網球,要會講笑話會送鮮花。女人也是如此,會穿長裙會戴耳環,會抹香水塗眼膏。於是,人變成裹著一層漂亮包裝,內容卻粗俗平凡的商品——如果用這種態度去追求愛情,需要把美麗的外衣脫去,赤裸裸麵對麵相處的時候,愛情立即遭到無情的挫敗,是一點也不足為奇的事。
最大的錯誤
人們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莫過於把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的墜入情網,視為恒久的愛情狀態。兩個完全陌生的人,借著性的吸引力與銷魂,把豎立在他們之間那堵牆壁,給拉倒塌了,於是他們突然變得十分親密,突然感到兩人合而為一,這是多麼奇妙,神異,令人興奮刺激的片刻啊!然而,這種形態的愛情在本質上就是無法長久的,他們兩人越來越熟悉了,他說五點鍾叫電話來,其實會拖到七點鍾,她早已心理有數。她吃炒米粉時喜歡猛加辣椒他也清楚得很。他們之間的親密越來越喪失了神秘性。到了最後,她發現她恨透了他拖拖拉拉的性格,而他也恨透了她的炒米粉加辣椒。他們變得格格不入,他們彼此感到失望,感到厭倦,最後,他們變得互相懷恨,互相扼殺當初興奮留下來的一點點甜蜜。
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活動,象愛情這樣經常以最大的期盼與快樂開始,而又最容易以挫敗與傷痛結束。他們兩人之間的牆壁又豎立起來了,這次卻是堅固而牢不可破的。他們之間發生的癡愛,唯一得到的結果是,他們都比原來更為孤獨無依,更需要另一次的刺激來消除這一次的不幸。
這樣的故事不斷地重演,不斷地開始,不斷地結束。這是愛情的故事麼?不是的。
如果你的愛不能產生愛,愛是給予而非接受。
什麼是給予?人們最大的錯誤,是把給予當做一種犧牲,“給予”得越多,自己就剩得越“少”,以為“給予”的意義就是要自己放棄些什麼,自己被剝奪去了些什麼。如果自己“給予”了,又換不回來相等報酬的代價,自己就受到了欺騙,對方就是感情的大騙子。
但是,對於一個成熟的人而言,給予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給予是自己有充沛愛的能力的明證。在給予的行為中,一個成熟的人可以體驗出自己生命的力量,而在這種溢滿生命力之中得到無比的歡樂與滿足,甚至比接受更為歡樂與滿足。就如同一個守財奴,他囤積財產,並且懼怕把財產使用出去,他的慳吝顯示出他是多麼貧乏。富足是什麼?富足是一個人能把生命中活生生的東西給予出去——他的關懷,他的喜悅,他的了解,他的知識,他的愛,一切活潑自然的感情都能給予出去,在這樣的給予中,他不但富裕了別人,增加了別人的生命力,而且這些情感,更能反射回來,使自己更加充裕富足。這種給予,怎麼算是剝奪?怎能叫做犧牲呢?
如果你的愛不能產生愛,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那麼你的愛,的確是不幸的。
照顧·責任·尊重·了解
除了給予,愛還包括了幾個為人所認同的基本因素,那就是照顧、責任、尊重、以及了解。
愛是要付出勞力的,愛是主動地去關懷並協助被愛者。我們愛我們辛勤去照顧的東西,為了所愛的東西,我們也會付出辛勤的照顧。
照顧之外,愛還包含了責任。責任並不是被動的負擔,而是主動的。我知道他需要我,不管他有沒有用語言表現出來,我都知道,因此,我有責任去成全他心裏的需要。
如果缺少了尊重的因素,照顧和責任很容易變質成為占有和控製。尊重意味著對他獨特個性,獨有人格的一種認識,我愛他,希望他按照他自己喜好的方式去生活,去發展,而不是要他按照我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改變。成熟的愛情並不是將對方視為合自己心意,滿足自己用途的一件物品。
如果不了解一個人,不以“了解”做為基礎,一切照顧、責任、尊重,都是盲目的。了解唯有出於愛,才不會永遠停留在表層。了解一個人首先要站在他的處境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處境;譬如說你所愛的人發了很大的脾氣,你能了解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他也許正陷入一種難於脫出的困境,事實上,他根本是一個受苦者而不是憤怒者,因此,你對待他的態度會完全不同;你會同情他、安慰他,而不會再以憤怒去回答他的憤怒。
自律·專注·耐心·勇氣
如果我們把愛視為一種藝術,我們去學習愛,去完成愛,也應該具有完成一件藝術作品的方法和條件。
任何藝術作品的完成,正如愛的完成一樣,首先需要有一種持之以恒的規則和自律。我們不能夠隨意去放縱自己,去玩一玩,因為不按照規律去從事一件工作,其結果最多使你成為一個蠻不錯的玩票者,永遠不能成為精於技藝的專家;如果沒有自律,生活就變得鬆散、混亂,愛也因為失去了精確性而變得粗製濫造,簡陋不堪。
要精通一種藝術,專注是必須的條件,愛也是如此。在我們的社會中,專注變得十分難得一見,我們習慣於同時做很多事,也可以同時把愛情分給許多人,因為不專注,所以就不能完成真正愛的行為。
除了自律和專注之外,我們還需要耐心,任何一件藝術精品的完成,都不能性急,如果追求速效速成,到後來反麗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除了自律、專注、和耐心之外,愛還需要勇氣,那也就是一種敢於冒險的精神,有接受痛苦甚至失望的心理準備。愛與被愛都需要有勇氣,一個害怕受到傷害,把,自己關在自衛警戒線之後,與任何人都保持著安全距離的人,是沒有資格談愛的。有勇氣去愛,然後把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投注在上麵,你才能夠去愛。
愛是把自己給予出去,沒有擔保,不求報償,充滿了生命力與百折不回的勇氣。
論婚姻
結婚的原因
簡單地說,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婚的主要原因,大約可分為三種:
①戀愛的需要。
②生育子女。
③夫婦之間互相幫助。
這也是說,婚姻的基本因素包括:愛情、繁衍合法的後代、和經濟的需求。
基於經濟的原因
一種情況是,男人和女人根本不懂得談情說愛,因此,婚姻這檔子事與情愛肉欲的關係反而少,與經濟的關係比較多。
在這種情形下結合的婚姻,頗具有一些特色:
一、因為他們兩人的結合不是以一種容易消散的熱情做為基礎,而是以一種比較恒久的經濟需要為基礎,因此,結合反而較為穩固。
二、因為做丈夫的把妻子視為自己的財產,由於人類對自己財物的關切,因此他們對妻子的保護,反而比較著力。
三、做丈夫的隻要看一看自己的糧食,夠多少人食用,可以供養多少人,他便可以“收容”多少妻子,因此,那時的婚姻形式,是任意多妻的。
四、恰似一個人可以隨時趕走一個無用的奴才一樣,做丈夫的,也可以任意拋棄一個失去工作能力的妻子。而且,隻要不“損傷”勞動力,他們的妻子,還可以互相“借用”或“交換”。
五、由於未婚女子並不是某一人的“奴隸”,因此,她們反而比較自由而受人尊敬。她們可任意與男人發生性關係而不必要受某一特定男人的約束。
六、一個男人要獲得一個女人的方法,完全和獲得一件物品一樣,可換取交換、購買、哄騙等等方式,如果有機會,甚至可用最方便而不傷元氣的方法——掠奪。
這些特質,在現代人的眼中也許覺得啼笑皆非。但是卻在一些現存的原始部落中可以發現。
除了經濟的需要外,婚姻附隨的動機是生育兒女。妻子既然是丈夫的財產,由財產生產的“財產”,當然也是屬於丈夫的財產。一個可以“供給勞動者的勞動者”,無疑更令人欣賞。德國人類學家畢契納就說過:“妻子是男人的本金,他們希望從妻子身上獲得兒子以為利息。”
歸結起來,我們可以說,這種原始形態的婚姻,以視女人為勞動者為主要動機,次要的動機是生育兒女,而浪漫式的愛情,個人的戀愛需要,是被視為無意義而不值一提的。
基於生育的原因
另一種情況,發生在農村或半城市中。婦女的工作,逐漸限製在家庭之中,生產工具的發達,使得她們的工作並不象從前那麼重要,而男仆也代替了粗重的工作,商業的興起,使得男人從體能的服役,慢慢變成智力的競爭、男人對女人的需要,不再是經濟的依靠了。
於是,個人骨肉子嗣的觀念,變成了婚姻的首要目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婚姻的基礎變成繁衍合法的後代。狄摩西尼說得好,“我們為了快樂設置娼妓,為了身體日常保健設置侍妾,為了生產合法的子女設置看管家庭的妻子。”
所以,婦人最高的品德就是多產,凡是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婚姻中是站不住腳的,是被拋棄的最佳理由。
因此,在第二種情形,繁衍合法的子女,變成婚姻的主要原因,而經濟條件,退居其次,至於個人的戀愛因素,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達成婚姻的主要方法,而且,為了維持血統的純淨,女人的貞操被視為最珍貴的東西,失去貞操或通奸的婦女,被視為大逆不道而絕不可原宥的罪行。
為了鞏固合法子女的地位,一夫一妻製被嚴格地執行著。當然,為了“身體保健”或獲得更為有趣的娛樂而設置的侍妾,並不等於妻子。
基於愛情的原因
第三種情形發生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個體的醒覺使人們漸漸覺得,生兒育女是一種重擔。祖宗崇拜已經過去了,家族的觀念。
逐漸淡薄;婚姻以繁衍合法的子女為主要目的的觀念,亦逐漸隨之淡薄;由於勞動生產力的原因而結合,更是少之又少。這時,個人浪漫式的戀愛開出了燦爛的花朵,而愛情,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男女結合的基本原因。
能夠使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拋棄了自由,拋棄了生育的動機,拋棄了經濟的互相利用和依靠而形成婚姻,除了愛情這一動人的名詞之外,婚姻的形式,還有什麼其他的基礎呢?
唯情主義的假象
將現代婚姻的動機,係於愛情的基礎上,由於愛情易變與不穩定的本質,使現代婚姻遭受到空前的危機。這也許是我們的祖先再也想不到的。
據調查,美國的婚姻,在十年之內以離婚收場的,就占有三分之一,而剩下三分之二的婚姻中,有多少人真正享受到快樂的同居生活?有多少人陷於愁雲慘霧的痛苦之中?還很難說,在極度繁華的美國加州,也是全世界離婚率最高的地方,離婚比率是百分之七十。台灣地區的離婚率,從一九六九年到現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比率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來,社會進步,離婚率也跟著增加,婚姻的問題也日趨嚴重。
事實上,婚姻製度,仍然是目前維持社會秩序,解決人類基本需求的一種製度。這一製度到今天為止,還找不到另一種製度代替。我們支持婚姻製度,讚揚並努力尋求一種和諧與建設性的婚姻。為了達到這目的,首先就要把婚姻中一些虛假的幻象除去。
這些虛假的幻象包括:
一口咬定我們結婚是因我們真正相愛,每一個人都會有戀愛的情緒,但是並沒有很多人真正把握到愛的真義。對於愛,我們已經談了很多,現在,我再引用一位心理學者的話,他對愛下的定義在婚姻結構中,是比較實用的。他說:當另外一個人的滿足與安全,變得和自己的滿足與安全同樣重要的時候,那就是愛了。
有幾對決定結婚的男女,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所謂人們因真愛而結合,根本是一個錯誤的假設,他們一口咬定彼此是相愛的,因為他們自以為相愛,事實上,他們隻是陷於強烈的性的吸引中而不自知。
你瞧瞧,結婚以後,我是多麼愛你呀!許多結過婚的人,都認為自己比對方更懂得愛,強烈地感到自己是多麼努力去犧牲自己的自由來維持婚姻的和諧,一切不愉快都因為對方自私、粗魯、懶惰、無理而造成的,這種自以為愛對方的行為,可能隻是自作主張、自私、不體諒人的欺人之言。
浪漫式的情愛是美滿婚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浪漫式的愛情雖然能夠增加婚姻生活的情趣,但是尊重、了解、親情、責任,在婚姻中更為重要,他停止贈送鮮花並不表示他對你的愛情已經褪色,因為他把所有賺到的錢全部交給你支配,代表著更深的愛情,他不再寫情書,不再流眼淚,不再甜言蜜語並不等於他不再愛你,因為他修理門窗,下班帶一包鹵菜回家,也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使男女無法溝通,而且,也是婚姻失敗的最大原因:每個人都會說,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是不一樣的。譬如,女人一定比男人感情豐富,女人隻會憑直覺,隻有男人才靠判斷,男人象孩子一樣,永遠把女人當做母親的影子,女人比男人狡黠伶俐,男人比女人陰險無情,女人被動,男人主動,女人怯弱,男人堅強。
許多人都相信男人和女人之間有巨大的差別,因此,大多數的婚姻問題都由此而產生。其實,男女的行為,絕對可從後天的學習中取得和諧和了解。沒有任何見解是天生如此,一成不能變通的。
以天生的脾性如何如何當做爭執的借口,不但是無理取鬧,而且是不負責任的。
生育孩子,可以改變原來就麻煩重重或者痛苦不幸的婚姻:婚姻和家庭雖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婚姻並不就等於家庭。一般人有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為沒有孩子的婚姻是有缺憾而不快樂的,其實,並不盡然,婚姻是否美滿,完全是兩個成年男女之間的事,有孩子可增加家庭的情趣,沒有孩子,亦可以用別的方式尋得快樂。
最謬誤的是以為孩子的來臨可以挽救破損的婚姻。孩子也許可以勉強造成婚姻形式上的不解體,但是,父母為了孩子的緣故所做的犧牲,同樣會造成心理上的壓迫和怨懣,這種現象對婚姻隻有傷害而無益處。
何況,孩子的出現,甚至會更加深夫妻之間永無休止的爭吵,並且使原本不愉快的婚姻,更加惡化。究竟誰對孩子比較好?誰的犧牲比較大?你管教孩子的方法根本就是錯誤……如果夫妻希望由孩子來彌補婚姻的裂痕,他們所遭到的失望,將會使他們痛徹心腑,而且還不幸地賠上孩子正常健康成長的機會,這是多麼不智的行為。
婚姻是治愈寂寞的妙方:在別處遭受人際關係挫折的人,最容易將消除寂寞的希望寄托在婚姻上。但是,希望越高,失望越深,我們會發現,自己永遠是自己,沒有一個人能和自己完全融合,而且,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似乎都難於令對方滿意,而對方的感覺,也是如此。兩個人在一起的寂寞,甚至比一個人獨自生活的寂寞更難忍受。除非自己先張開心懷去接納生活,否則,希望有人來治愈自己的寂寞,簡直是不可能的癡人說夢。
如果你和他大聲吵架,罵他混蛋,那你們的婚姻一定不可救藥了:其實不然,兩個人相處,難免會產生磨擦,與其藏在心裏相互懷恨,還不如大聲吵出來,讓對方知道你的憤怒。一個人應該做他在那時候覺得他應該做的事,而且對自己婚姻有信心的人,是不會對大聲吵架感到畏懼的。所以,你認為有必要罵他混蛋,不妨大聲地罵出來,讓他完全了解你的意思,這比虛偽的禮貌,或自我克製,更為有建設性。
永恒的謎——性·愛·婚姻
婚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正如婚姻專家所說的:“它是動態的開始,而非靜態的結束。”愛情小說多半以“有情人終成了眷屬”結尾,在實際的人生中,有情人卻以“成了眷屬”才開始真正走上人生的道路。固然婚姻是獲得快樂人生的方式,它也可能是粉碎人生幸福的武器。討論性、愛、婚姻的書籍和專家學者,多得無法計算,他們莫不以獲得美滿幸福為人生的最高目的。在我們智慧有限、知識有限的時候,靜下來聽一聽別人說的話,對我們而言,未始沒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