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說“我”而說“我們”(1 / 2)

我們一起去吧

經曆了兩歲半時的叛逆萌芽,三歲到三歲半的小孩變成了一個溫順的小家夥,麵對爸爸媽媽的要求,他不會再扯著嗓子大聲說“不”,而是很高興地接受你的建議,說“那我們一起去吧”。

爸爸媽媽可能沒有注意到寶寶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說“我們”這兩個字的,隻是當他越來越頻繁地說“我們去散步”“我們去玩遊戲”“我們去吃葡萄”等語句時,爸爸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的寶寶又學會了一個新詞,而且是一個非常令大人喜歡的新詞。

當你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三歲到三歲半的小孩可能會拿著蘋果跑到你麵前說:“媽媽,我們一起吃蘋果!”估計這一幕肯定會讓你驚訝不已,以前隻要是他吃的東西從來不讓別人碰的呀!之後你還發現,三歲到三歲半的小孩變得有點“纏人”,玩遊戲想讓你和他一起玩,吃東西要你和他一起吃,就連洗漱也會說:“媽媽,我們一起去洗臉吧!”而且他似乎很享受這種與人分享的滋味。

兩歲半的小孩的特點是:爸爸媽媽讓他做的事他堅決說“不”,而他自己會做的事他會說“我會,我自己來”。三歲到三歲半的小孩喜歡說“我們”,喜歡說“我們一起來”,這個時期小孩的特點是:對爸爸媽媽的建議他會無條件服從,而且非常希望爸爸媽媽和他一起做。兩歲半小孩的心是叛逆的,而三歲到三歲半的小孩的心則是溫順的,爸爸媽媽會驚喜地發現,那個令自己頭疼不已、不聽話的小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乖巧懂事、讓你看到就忍不住想親幾口的乖寶寶。

最讓爸爸媽媽高興的莫過於孩子在三歲到三歲半之間情緒變穩定了,他一向強硬的態度逐漸減少,“我不”“我要”的口頭禪也變成了“好的”“我們一起去”,爸爸媽媽禁不住感慨:“我的寶寶終於長大了。”

“集體意識”的力量

那是什麼力量讓不聽話的小孩變得這麼乖巧聽話了呢?

其實,兩歲半小孩的叛逆是因為他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而三歲到三歲半的小孩變得溫順聽話是因為他的情緒進入了一個穩定期,這時候人類的集體意識也在他身上表現了出來,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經常說“我們”這個詞,而且在他的語言中,“我”在一段時間裏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

實際上,幼兒的這些表現都是“集體意識”在起作用。集體意識作為一種精神遺傳,是存在於人的潛意識當中的。人是集體的一分子,幼兒也不例外,他當然也遺傳了這種集體意識,不過由於嬰兒的腦部發育還不成熟,集體意識還不能表現出來。

這種遺傳而來的集體意識在幼兒三歲到三歲半時會略有表現,在生活中幼兒會經常聽到爸爸媽媽說“我們”這個詞,而且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已經能把自己同他人區分開來,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他根據自己的體驗慢慢把爸爸媽媽口中的“我們”與他遺傳而來的集體意識相聯係,經曆了不斷的摸索之後他會脫口而出“我們”;而當他在合適的情境中說出“我們去做什麼”這個句式之後,爸爸媽媽興奮的表情和肯定的語氣證明了他這句話是對的,也就是證明他探索的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是正確的,那麼他在得到肯定後就會興奮地不斷增多自己的“我們”句式了。

於是,三歲到三歲半就變成了一個屬於“我們的年齡”,三歲的小孩會經常把“我們”掛在嘴邊,做什麼事都喜歡說“我們一起去吧”。他很喜歡這種“我們一起做”的感覺,因為他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成熟,他還不是一個可以完全獨立的個體,他還需要別人陪著他,需要有人在他身邊,尤其是自己的媽媽,他需要這種有人讓他依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