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知識還靠孩子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和參加社會實踐來獲得。因此,真正負責任的父母不會限製孩子的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的克萊齊奧,在獲獎演說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理解了對孩子來說還比較模糊的一個真理,那就是:書籍是比不動產或銀行賬戶更珍貴的財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父母都知道環境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但很多父母對學習環境的理解僅僅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卻忽略了一個更能讓孩子愛上讀書的環境——書店。
有的父母甚至從來沒有帶孩子逛過書店,這些父母顯然沒有注意到指導孩子閱讀應走進書店這一更直接的方式。
俗話說:“人是環境之子”,對於孩子來說,書店就是培養他們讀書興趣的最佳地方。
一句俗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那麼“常在書店逛,哪能不沾書香”。書店就像一個“氣場”,孩子去的次數多了,也就產生了“場效應”。因為在書店裏看書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著自己喜愛的書籍。帶孩子到這樣的環境中逛逛,自然而然地增加了他的閱讀興趣。
有的父母雖然也帶孩子逛書店,可是,卻隻允許孩子看與考試有關的書本,其他的書不能碰。於是,孩子的閱讀愛好就被父母短視的目光、現實的功利所抹殺。
在這些父母眼裏,隻有課堂上的那些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或者說,孩子們一生所需要的知識,都必須從課堂上獲得。因此,就把孩子都束縛在課堂上或教育部門規定的那幾本書上。父母總是用學校的教材把孩子緊緊地捆住,不讓孩子接觸其他方麵的書,不讓孩子做學習以外的其他事。
其實,孩子需要的知識是十分豐富的,根本不可能都從老師那裏全部學來,也不可能都從教育部規定的那幾本教科書中學來。不要說生存智慧、學習智慧、思維智慧、情感智慧、創造智慧,就說文化知識,課本能告訴孩子多少?
更多的知識還靠孩子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和參加社會實踐來獲得。
因此,真正負責任的父母不會限製孩子的閱讀。
我領孩子逛書店時,給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在我看來,在孩子還沒真正喜歡上閱讀的時候,首要的任務應是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閱讀興趣,而不是用諸如應該讀什麼、不應該讀什麼、什麼書讀了要沒收,這樣的“禁令”來扼殺他們的閱讀興趣。
我認為,凡是書店裏的書,隻要兒子樂意看,就讓他盡情地看,我基本上不幹涉。至於買書,我則給兒子立了一條規矩:漫畫書可以在書店看,但不買,其餘的書,隻要兒子喜歡就買。理由是漫畫書字少,一本書有時不到半小時就看完了,買了劃不來。
當然,孩子們的讀書興趣往往與家長們的願望很大程度上是合不上拍的。現在經常在網上和書上看到教育專家和學者為小學生和中學生開出的必讀書目,許多家長就照著這些“必讀書目”和“推薦書目”去給孩子們買書。還有的家長更徹底,要求孩子必須看作文書,買教輔書,而孩子們對這些書並不感興趣。
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師和家長在不知道孩子興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給孩子開出書目,使孩子失去了閱讀興趣。”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作為對孩子負責的父母,一定要多帶孩子逛逛書店,讓孩子在書香的熏陶下愛上閱讀,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