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能完成作業就鼓勵他,本身也是在清楚地告訴孩子你要求他怎麼做。
然而就像孩子有小小進步父母要給予獎勵一樣,他做不到時,小小的懲罰,也是必要的。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是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保證。
可是,現實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反映這樣的問題: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一邊吃東西,一邊做作業。除了自己的作業沒有注意,其他風吹草動都在他的眼裏。一心不能二用,更何況不能完善分配注意力的小學生呢?這樣的作業質量可想而知。有的孩子不到十分鍾的作業磨磨蹭蹭要花兩個小時才能做完,作業不能及時完成,由此影響到學校裏的功課。
家庭教育導師周欣指出,有些家長提起孩子做作業就頭疼。確實,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還不成熟,在他們的意識裏,還沒有“責任感”這樣的認識。所以,父母就要督促孩子及時完成作業。
沐沐也曾經特別愛玩,自己管不住自己,放學回到家總是不先做作業,而是到處玩耍。而且做作業時經常左顧右盼,拖延時間,作業一多,他就完不成了。
為了培養孩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針對兒子的情況,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當一份作業看起來過多的時候,就把它分成若幹份,按份設獎。
每當兒子成功完成一部分,我們就給他一個獎勵。比如,與兒子約定如果他完成作業的三分之一,將可以有一樣他喜歡的小東西,或一段自由活動的時間。如果完成了作業的一半,可以允許他多看半個小時的電視,或得到一個冰淇淋,這樣一來激勵他不斷地努力學習。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如果孩子能完成作業就鼓勵他,本身也是在清楚地告訴孩子你要求他怎麼做。然而就像孩子有小小進步父母要給予獎勵一樣,他做不到時,小小的懲罰,也是必要的。
父母要不斷地堅持對孩子的成績多表揚、少批評。當孩子能按時完成比較難的作業時,父母要明確地表揚說:“你都做完了,真了不起。”當他不用你嘮叨,自覺完成了作業時,應加以表揚:“今天真認真呀!”這樣一表揚,第二天孩子將會更積極地做作業。
總之,父母要培養孩子按時做作業的學習習慣,而良好的習慣將會讓孩子更加主動、自覺地學習,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