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1 / 1)

什麼事都要替孩子做,結果,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實際上這種包辦就等於剝奪,剝奪了孩子發展的機會,讓孩子缺乏獨立學習的精神。

我到一個朋友家做客,兩人在客廳聊天,朋友的女兒珊珊在自己的房間裏寫作業。

剛聊了幾句,珊珊在屋裏喊:“媽媽,我的橡皮放哪裏了?快給我找一下。”朋友匆匆忙忙跑到屋裏,把女兒的橡皮找了出來。

我們又接著聊,還沒有一小會兒,珊珊又在屋裏喊:“媽媽,我的作文本放哪裏了?幫我找一下。”朋友又趕緊跑過去,幫女兒去找作文本了。

就這樣,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裏,朋友被女兒喊過去八次,全是因為女兒的學習用品不知道在書包的哪個角落裏放著,用的時候找不到,隻好讓媽媽幫著找。

我看了很好奇,問朋友:“你女兒在學校裏找不到學習用品了怎麼辦呢?”朋友無奈地說:“我們也為這個事情發愁呢。每次去學校,我都要把她的學習用品整理好,這裏放的是課本,那裏放的是練習冊,這裏放的是筆和橡皮,那裏放的是直尺??給孩子交代好了,在學校裏孩子還有可能找不到呢。有一次,女兒在學校找不到自己的筆了,她也不給老師說,結果其他同學都做完功課了,而她卻一個字也沒有寫。你說,現在的孩子多不讓人省心啊。”朋友滔滔不絕地說起了自己的煩心事。

我對朋友說:為什麼不要女兒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呢?”朋友說:不是不想,孩子做事總是做不好,我往往要重複做一次,與其這樣浪費時間,還不如我直接做了省事。”朋友的想法其實是很多父母的想法。怕孩子做不好,就越俎代庖,什麼事都要替孩子做,結果,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實際上這種包辦就等於剝奪,剝奪了孩子發展的機會,讓孩子缺乏獨立學習的精神。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筆都找不到的學生,就好像一個丟了槍的士兵一樣,談何作戰、打仗呢?

有這樣一份調查資料:通過對1500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51.9%學生是由家長替他們整理生活用品、學習用品,有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這個典型的調查結果表明孩子缺乏獨立性,這也確實是我們國家的兒童普遍存在的一大弱點。

其實,很多父母陷入了一個教育的誤區,家長總認為我什麼事都替你幹了,這就是愛你,這就是對你的關心。實際上這種想法很不科學。

我們要真正地愛孩子,就要為他的終身發展著想,如果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了,就等同於直接忽略了孩子的獨立性。

家長們有很多不正確的認識,當我們告訴家長不要代替孩子做事時,很多家長會說孩子還小,等大了他自然就會了。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做事不用心,做不好,所以什麼都得自己替他去辦。實際上這種包辦就等於剝奪,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孩子是在自己吃飯的過程中學會吃飯,在自己穿衣服的過程中學會穿衣服,現在你替他穿,你喂他吃飯,那麼他很可能就學不會做這些事情。

很多父母普遍有一種感覺,就是孩子學習不主動,總是要父母看著才能完成作業,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獨立性。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原則,其中一個就主張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都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

所以,無論孩子的書包多麼淩亂不堪,父母都不要越俎代庖、大包大攬,而是要提示孩子或者為他做一兩次示範,以後就要督促他親手整理自己的書包。

萬事開頭難,培養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就是培養孩子學習的獨立性。孩子在整理書包的時候,對自己的學習用品就能做到心中有數,無形中就會在學習中變得主動,而不是再被動地等著父母給自己找學習用品了。

而且,整理書包也意味著孩子要先分析、歸類,隨後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整理。所以,“整理自己的書包”對孩子們邏輯思維的發展也是很有好處的。

如果你真正愛自己的孩子,就應該從小培養他的獨立性,讓他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