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過分重視考試分數(1 / 1)

如果教育的目標鎖定在分數上,隻追求分數的完美,學生必然要在細枝末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聰明才智,讓人格、品德扭曲僵化,成為考試的機器”。

有一次,我下班回到家裏,聽沐沐說語文測驗成績出來了。

我隨口問道:“這次考了多少分呀?”“不太好??”他有些閃躲地回答。

“不太好是多少分啊?”我又追問。

沐沐支支吾吾半天不說出來,我再三問,他才說:“95 分。”說完滿臉的愧疚與痛苦。

看到沐沐傷心的表情,我急忙安慰他。其實,我已經感覺他考得很不錯了。我從不要求兒子考100分,也從不要求兒子爭什麼名次。我從來不認為,好的學習成績誕生於題海中,誕生於一刻不停的死記硬背中,而且,相比較起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當年給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題詞是:“不要考100分。”此話很有點“不識時務”,讓當時的人們難以理解。學生不就是要爭創一流成績,將目標鎖定在100分麼?陳省身認為,考七八十分就可以了,時間和精力過多地花在考試成績上,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和創新能力。

朱清時校長介紹了這個題詞多年不被公開的原因以及陳先生題詞的本意。他說:“那個時候很保守,少年班很多人不能理解這個題詞。陳先生的意思是,少年班的學生做學問,掌握精髓要義,考個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為了考 100分而在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朱校長還打了一個比方:“比如我老家四川種地,一畝地產水稻斤。一年施很多化肥,多產幾十斤;以後施更多的肥,增產並不多,而且把土壤給破壞了,其實並不好。”以種莊稼的比喻來詮釋陳省身先生的題詞,朱校長讓我們真正讀懂了“不要考100分”這句話的含義。

如果教育的目標鎖定在分數上,隻追求分數的完美,學生必然要在細枝末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聰明才智,讓人格、品德扭曲僵化,成為考試的機器”。

可怕的是,現在很多孩子已經成了“考試機器”。近來曾經聽聞,某小學生考了98分還被要求寫檢查,原因是沒得100分!

家長都很關心孩子,這毫無疑問。但絕大多數家長關心的僅僅是孩子的分數。每次家長會後,孩子成績不理想的家長都會焦急萬分,圍著老師,請求老師指點提高分數的迷津。而對分數背後的更深層次的教育問題,如孩子的行為習慣、責任心、進取心等,卻漠不關心。

一位美國博士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孩子的考試壓力太大了,這導致在最關鍵的時期壓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她認為,“一般說來,為了考試,加班加點記下來的東西都是快餐式的,過後忘記得很快。中小學時期,是孩子興趣、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孩子除了應該會做考試題目,更應該養成獨立思考、查閱相關資料,並獨立做研究寫研究報告這樣的能力和習慣。”顯然,人的成長更需要考試以外的許多素養、習慣的培養,一味爭求考高分,很可能會失去許多本質的東西。

很多地方,為了片麵追求分數,孩子已經不堪重負。超重的負擔嚴重影響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十二三歲正是孩子長身體的關鍵時期,但每天睡眠時間隻有7個多小時,而且每天長時間、高強度學習,讓多數學生的身體素質嚴重下降。更令人著急的是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被功課壓得整日悶悶不樂,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學習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厭學情緒日益滋生。在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一些少年兒童對學習、對學校、對教師、對家長產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釀成了許多悲劇,學生殺人、自殺的事件屢有發生。

當孩子第一次背上書包去上學時,他是多麼興奮啊。可是用不了多長時間,孩子就開始陷入痛苦,作業像山一樣壓在他們身上,分數像河一樣擋在他們麵前。當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都亮起紅燈的時候,還談何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呢?

所以,不過分看重考試分數,值得每一個父母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