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的結構技巧

名師講壇

作者:薛海潮

議論文常見的結構形式如“引、議、聯、結”式,並列、對比、遞進式等,綜觀目前考場議論文結構的現狀,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拘泥於常見的結構形式,套字當頭,行文機械,正如元好問所言:“縱橫自有淩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因此,我們的議論文作文應力求不拘一格。下麵,筆者列舉議論文結構創新的三種途徑。

一、整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議論文常見的結構形式

這種創新的方法,既便於我們行文,也能使讀者較為快速地把握行文思路,同時使文章顯得靈動,富有新意。運用此種方法的時候,要注意整合自然,結構完整,文脈通暢。

1.“引、議、聯、結”式與其他幾種論證結構結合。“引、議、聯、結”式的論證結構形式,最具兼容性。因為其中“議”的環節,可以采用多種論證方式,或並列式,或對比式,或遞進式,或由果溯因,或由因溯果等。同樣,“聯”這一環節,原本僅是用來聯係現實,增強內容的針對性與現實感。我們不妨再增強其功能,如將之與前文內容形成對比或遞進等關係,使之與前文內容的聯係更加緊密,論證更具說服力。如《我們在哪?》一文中這樣寫道:

當《2012》《阿凡達》等一係列飽含對未來憧憬的電影走到我們麵前的時候,當一個又一個的諾貝爾獎被西方人高高興興捧回家的時候,我們在哪?我們是否還抱著“古人”不放?當有人看到曹操這“盜墓鼻祖”,於是在網上掀起“盜墓熱潮”,這種行為算不算是魯迅所說的“欣欣然蹩進屋,大吸剩下的鴉片”的“孱頭”行徑呢?

這段文字不僅聯係國外的創新與進步,還與前文進行對比,並且段內也形成對比,突出時下人們對文化遺產認識的錯誤,體現解決問題的迫切性。由此可見,作者聯係現實卻不機械生硬,在靈活運用文字之中,體現自我論證的個性;同時旁征博引,內容鮮活生動,對比反諷灑脫自如,極具可讀性與說服力。

2.並列式與遞進式結合。以平常的眼光來看,這兩種結構形式似乎不可以兼容,或者隻能在論證的主體部分中先采用並列式,後深化文意。其實不然。如《我們該有怎樣的盛世心態》一文開頭提出:一個社會裏多數人持有的健康的盛世心態至少包括以下三個要素——謙卑、警醒、感恩。接著,作者在主體部分中依次對這三個要素進行闡述,但我們可以從下麵的兩句話看出作者在安排結構時的良苦用心:

(1)一個謙卑的人,懂得時刻警醒,持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

(2)不謙卑無以感恩,不感恩則無法保持謙卑……感恩是人類美德之母。

由此可見,作者看似使用了並列式的論證結構,其實也是按照由次到主的順序來安排的,不僅依次闡明三者的重要性,還詮釋了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

二、與其他文體的行文結構相融合

文體之間是具有兼容性的,常見的一些議論文的結構,可以與跟帖體、書信體等行文結構相結合,既能避免相對單調的結構模式,也可以避免文體不明的弊端,而且行文靈活自由,便於表達。

1.以“跟帖體”的形式分析說理。跟帖體,本身就是很現代、時尚的一種文體,它著力反映現代人的生活、現代人的表達方式、現代人的思維習慣、現代人的情感及價值取向。“跟帖體”通常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展開,兼容性極強,記敘、議論、抒情,可靈活運用,行文別具一格。因為文章總體上是人物之間的對話,所以人物隻要圍繞中心進行對話,即可因事明理,剖析論證,直抒胸臆。因此,我們用此格式來分析說理,會顯得靈活而富有新意。如《品味時尚》一文,開頭樓主貼上關於“時尚”的糗事,此為“起”,亦為“引”;接著“一樓”跟帖附和,批評現代人“愛追時尚”“盲目跟風”,其為“承”。而“二樓”的跟帖則針鋒相對地指出“也有一些人不盲目跟風的”,並鮮明而深刻地闡明“有的時尚,也是創新,並成為經典”,因此不能盲目地排斥時尚,此為“轉”。而“一樓”“二樓”的評說也是“議”,“議”中有“聯”,兩個跟帖一分為二,既相互補充,又相互對照,行文由淺入深。結尾是樓主總結,明確中心,此既為“合”,也為“結”。全文環環相扣,上下一體,同時行文亦變化有致,曲折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