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好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的改變(2)(1 / 2)

受到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女兒從小便遠離電視,會寫字以後每晚便堅持寫日記或編故事。看到媽媽時常會收到稿費單,她竟然也產生了投稿的願望,主動要求媽媽指點她如何寫出好文章,如何投稿。後來,女孩剛上小學五年級就已有數篇文章在各類報刊發表,這一成果極大地激發了她的寫作興趣。

曾有一個孩子不知是抱怨還是慶幸地說:“我的作業本給媽媽看,她也看不懂,騙她真是容易。”這些不學習的媽媽不身體力行來觸動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僅令孩子瞧不起,而且難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容易使孩子缺乏內心的自省與自律。各位媽媽,你是願意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呢,還是在你的督促下被動地學習呢?為孩子做個道德上的榜樣

母親是子女品德的培養者。如果母親是粗暴的,孩子也可能是蠻橫的;母親是樂觀的,子女也可能是開朗的;母親是懶散的,子女就很可能是邋遢的。因此,母親的素質修養和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媽媽就一定要為孩子做個道德上的榜樣。

有一個小孩子被姥姥嘮叨了幾句,一著急就說:“別囉唆了,老太婆!”媽媽在一邊聽到了,大吃一驚,生氣地喊道:“你怎麼可以這麼說姥姥?太沒禮貌了!”

孩子說:“怎麼沒禮貌了?你不就是這麼叫的嗎?”

媽媽生氣地說:“我什麼時候管姥姥叫老太婆了?沒有教養的人才那麼說話!”

孩子大聲地說:“對姥姥你當然不會這麼叫了,可是你在家裏就是這麼稱呼奶奶的!”

媽媽頓時啞口無言。

這位媽媽不但在禮貌上為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更在處事不公上給孩子一個負麵的印象。也許她以為孩子不懂這麼多,不會感覺到有什麼不公平存在。但事實上,孩子的觀察是很仔細的,他們對父母的行為也有一定的判斷力。

有一個小學生在作文中寫道:“媽媽在姥姥麵前總是笑臉如花,有什麼好吃的總是讓我給姥姥送去。她還經常陪姥姥說話、散心。可不知為什麼,隻要一看到奶奶,媽媽的臉就拉得好長,連話也說不上幾句,更不用說陪奶奶去外麵走走了……”

很顯然,這個孩子看出了媽媽的不公平,同樣是老人,一個是自己的媽媽,一個是丈夫的媽媽,卻不能得到同等的待遇,孩子在為奶奶打抱不平。但如果媽媽的行為長期如此,那孩子可能會習以為常,最後否定自己的觀點,追隨媽媽的行為。

如果說錯誤的果子是孩子結的,那麼錯誤的種子就是媽媽種的。要想培養出一個心胸寬廣、仁愛有禮的好孩子,媽媽就一定要在這方麵做出表率,因為孩子在學習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時,大部分都是模仿媽媽。

他們是看著媽媽的背影長大的,看到媽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耳濡目染中就學會了勤奮;看到媽媽日夜操勞,勤勞儉樸,便學會了關心體貼,勤儉節約;看到媽媽孝敬老人,便學會了尊老愛幼;看到媽媽罵人,便學會了說髒話;看到媽媽花錢大手大腳,就學會了揮霍……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媽媽也要低頭向孩子請教

有的媽媽對孩子的一些能力很驚奇,比如:

一件新的電器買回家,大人們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而孩子幾分鍾就能讓功能繁多的高科技產品乖乖地對他俯首稱臣,忠誠服務;

帶著孩子到商場買衣服,媽媽走來走去心裏不停地猶豫著究竟哪種款式更合適,更好看,而孩子一眼就能發現哪些式樣最流行,哪些元素和時尚接軌,哪些顏色是過時的。

媽媽有時不得不承認,孩子接受能力很強,直覺既敏銳又正確,讓人驚訝。在某些方麵,媽媽似乎無法指導,甚至還要請教於他們。

1997年4月,在巴黎舉辦的《明日青少年與媒介》國際論壇上,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學者形成了一種共識:在計算機時代,成年人心懷恐懼,疑慮重重;而青少年無所畏懼,滿懷欣喜地往前走。日本一位官員說,他們很多高級官員都不太懂電腦,但孩子都會。英國的首相布萊爾說,他女兒的電腦玩得好極了,他很慚愧。

信息時代,一個幾歲的孩子可能也會表現出比媽媽更強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有時盡管隻是表現在悟性方麵。作為媽媽,這一點既欣慰,又惶恐。欣慰的是孩子具有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能力,惶恐的是自己不僅不能再幫助孩子,還可能被他遠遠地落在後麵。

其實欣慰很好,惶恐則完全沒有必要——既然不能教孩子了,索性就讓孩子教自己好了。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教育從來不是長者為師,而是能者為師。即使你是媽媽,也有向孩子學習的必要。向孩子求教,和他一起進步,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