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確實要感謝苦難。是苦難的生活給了我們豐厚的回報,在難以忍受的磨難與屈辱中,感謝苦難,因為苦難是我們的人生教科書。
苦難可以教會我們堅強、忍耐、勇敢、承受、等待……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忍,更加頑強,更能承擔命運,更能發揮力量!
人在麵對苦難時,會有不同的態度,而不同的態度也就表達著不同的對困難、對生命、對人生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也相應的就有了不同的層次。
第一層應是一種最膚淺的理解——苦難就等於不幸。
苦難確實能給人帶來一些痛苦和折磨,因而有的人在苦難來臨時,隻能感到難過、痛苦、憂鬱、彷徨,他們覺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生一片灰暗,因此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歎息命運不公、世事艱難,既沒有勇氣在自己身上找出缺點教訓,又沒有勇氣正視苦難而勝之。結果,隻能在苦難中沉淪。
在這種理解中,苦難僅僅是苦難,當然,也還是絕望的代表。
第二層是一種豁達的理解——苦難等於磨練。
這種理解思想最有代表的就是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有些人把苦難當成激勵自己前進的原動力,他們在苦難中鼓起生活的勇氣,學會戰勝困難的方法,在苦難中磨煉自己百折不撓的意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堅強,進而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在奮勇登攀中去謀求新生,達到勝利的彼岸。熬過了苦難就能等來幸福,走過了冬天就能迎來春天。
在這種理解中,苦難依然是苦難,但卻是磨練的課程,是希望的代表。
第三層當是最深刻、最徹底的理解——苦難等於財富,苦難可以享受。
著名的賞識教育家周弘曾說“麵對苦難時,就要享受苦難”。這句話很不容易理解,苦難不是有趣的,可以忍耐,可以承受,卻如何享受呢?
周弘先生是這麼解釋的,他用手指著窗外的一棵樹,對他的女兒說:“你看這棵樹,是第一個枝權開得最大,還是後麵的杈開得大?”
女兒回答說:“是第一個枝開得最大,後麵的越來越小。”
他說:“這樹杈就代表著我們享受苦難的關係。當我們剛剛走向社會遭受第一次打擊的時候,我們的杈開得最大、反應最強,很多人表麵上很堅強,可無形的生命之樹卻枯萎了,變得冷漠了,沒有激情了。而真正熱愛生命、充滿激情的人,不是他麵臨的苦難越來越少,而是他承受苦難的能力越來越強,這樣你的生命之樹就會枝繁葉茂。”
多麼精辟的解釋!
最精美的寶石,受匠人琢磨的時間最長;最貴重的雕刻,受鑿的打擊最多。如果你的生命是一棵樹,苦難就是你的生命之樹必須要開的杈。
樹要長大,就必須生出枝杈;人要長大,就必須經曆苦難。如果樹不開杈,就無法枝繁葉茂,無法經受風雨的洗禮;同樣,一個人若不經曆苦難,也就無法真正地成熟長大,無法承受人生的挫折和打擊!
苦難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既然我們都懂得人生應該善待生命,享受生命的樂趣,那我們就同樣要懂得人生要尊重困難,感謝苦難,並享受苦難帶來的成長和磨礪!
歌德說:“讓珊瑚遠離驚濤駭浪的侵蝕嗎?那無疑是將它們的美麗葬送。痛苦留下的一切,請細加回味!苦難一經過去就變為甘美。”
媽媽們,請相信,人生旅途是苦難與幸福相依的過程,是挫折與成功交織的經曆,是忍讓與自律的心境,是淡泊與激奮的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