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票,謝謝~
~~~~~~~~~~~~~~~~~~~~~
就在拿破侖指揮50或60萬的歐洲聯合軍隊即將入侵俄國之際,法國的皇帝還不停的寫信給沙皇亞曆山大,在書信中大聲疾呼“歐洲的和平高於一切”;
而另一頭,亞曆山大也在立陶宛與涅曼河一帶調兵遣將,積極組織防禦。
5月29日,拿破侖在赦令皇後監國後,離開德累斯頓,趕赴涅曼河前線。
拿破侖乘坐一輛六駕旅行馬車,在侍從、副官與衛兵的簇擁下,穿過後繼軍團紛紛避閃的臨時甬道,在士兵們歡呼聲中,沿著通向波森、托恩、但澤和柯尼斯堡的大道上前進。
6月12日,拿破侖在途中驛站更換了上百匹駿馬後,皇帝的馬車總算在威爾科森林的邊緣盡頭,追趕到了行進中的前線部隊-—中央軍團的主力。
當夜,拿破侖下榻的一家伯爵莊園距離涅曼河,僅有5公裏不到。
此時在拿破侖的身後,仍有差不多30萬士兵,以及大部分的軍用物資,停留或擁擠在波蘭,在東普魯士,在但澤,甚至是在薩克森境內,綿延數百公裏。法**隊連同被迫加入他們的同盟**隊,如蝸牛般行進在各大幹道上,形成了歐洲曆史上最嚴重的交通堵塞。
這支歐洲各**隊組成的龐大部隊,包括法國人、瑞士人、薩克森人、德意誌人、意大利人、漢諾威人、奧地利人、威斯特伐利亞人、普魯士人、波蘭人、立陶宛人、丹麥人、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組成,並按北路、中央、南麵等3個方向接受法國將軍的指揮。
第一部分即為主力中央軍團,也稱大軍團,由拿破侖本人親自總領,是與俄國-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主力部隊。按照拿破侖與法軍參謀部的判斷,沙皇亞曆山大將在科夫諾通向維爾納(立陶宛首府)道路上屯集俄國的主要兵力。因而,大軍團將在成功擊潰或圍殲俄國主力部隊之後,大步踏上通往維切布斯克、斯摩棱斯克、博羅迪諾,最後直至莫斯科的道路。
大軍團下轄的部隊主要包括:
勒費富爾元帥的老近衛軍,4萬人;
莫蒂埃元帥的青年近衛軍,4萬人;
達武元帥的第1軍團,7萬人;
烏迪諾元帥的第2軍團,4萬2千人;
內伊元帥的第2軍團,4萬人;
歐仁親王的第4軍團,4萬5千人;
波尼亞托夫斯基將軍的第5軍團(波蘭軍團),3萬5千人;
聖西爾元帥的第6軍團(巴伐利亞人),2萬2千人;
雷尼埃將軍的第7軍團(薩克森人),1萬6千人;
熱羅姆元帥(朱諾將軍為繼任)的第8軍團(威斯特發利亞人),1萬6千人;
維克托元帥的第9軍團(德意誌人),3萬2千人;
奧熱羅元帥的第11軍團(預備隊),5萬人;
繆拉元帥的騎兵預備隊,4個師,3萬8千人;
此次出還征包括了7個工兵營、22個軍需營、攜帶了上千個麵包烤爐、上千名鐵匠……
另外,在波羅的海沿岸與烏克蘭兩地,還存在兩支掩護主力軍團的機動部隊:
北路一支是:麥克唐納元帥的第10軍團,由3萬2千名普魯士人組成。主要任務是沿波羅的海,一來策應拿破侖的左翼,二來伺機攻占聖彼得堡;
南方一支是:是由奧利地親王,馮?施瓦岑貝格元帥指揮的3萬2千人的奧地利軍團,他們將翻越喀爾巴阡山,深入烏克蘭平原,意在策應法軍的右翼或南翼;
至於德賽元帥指揮的波羅的海軍團,包括3萬8千人的陸軍與1萬多人的海軍,拿破侖給予的職責是兩個:其一,利用停靠但澤的加泰聯合艦隊封鎖波羅的海,切斷俄國與英國的貿易通道;其二,地麵部隊策應與掩護麥克唐納元帥的第10軍團,為其提供兵源與補給。
顯然,拿破侖對德賽依然心存芥蒂,盡管皇帝已公開宣布赦免德賽的種種罪責,但拿破侖仍不願將北路軍團的指揮權交給這位新興的波蘭君主手中。那是在5月20日,與德賽達成妥協的華沙議會正式宣布波蘭複國,而德賽大公也順利升任為波蘭國王。
在抵達但澤自由市時,拿破侖曾想過將波羅的海的地麵部隊劃歸到自己統帥的大軍團序列,就令監視德賽,並讓麥克唐納元帥或法國海軍將領去直接掌控那支波羅的海艦隊。
然而,此念頭一出卻招致眾多元帥將軍的齊聲反對,哪怕是與德賽向來不合的烏迪諾元帥與波尼亞托夫斯基將軍都不支持皇帝的這番做法。不難想象,一旦德賽得知自己的直屬部隊被皇帝強行拆散,那位性格乖張的波蘭國王會不會率部離開,南下克拉科夫避難算是最好的結果。最危險的舉動,則是命令整個波羅的海艦隊懸掛英國海軍的旗幟,繼而倒戈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