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常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他們往往對孩子要求嚴格,但對自己要求卻很鬆。這樣一來,孩子能心甘情願聽父母的話嗎?即使父母說得條條是理,孩子還是依然不肯服從。而且孩子愈大,這種現象愈明顯。比如有的父母不讓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吃東西,可是自己卻經常如此。孩子忍不住給父母提意見,他們就會說下一次一定改。有時候父母不但不聽,反而還發脾氣,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起初,孩子隻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會逐漸擴散,父母說的話都不願意聽,長此一往,孩子的叛逆心理就會愈來愈嚴重。
還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的成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六七歲的小孩子去對待,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而這也是滋生孩子叛逆心不可忽視的因素。
事實證明,麵對孩子的叛逆,父母不能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孩子身上,而應該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難道孩子天生就不聽話、愛搗亂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可以這樣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卻未必都是好家長。家長所做的事情,對孩子來說不一定都是對的。
麵對說“不”的孩子
小明是一個調皮的6歲小男孩。一次媽媽讓他自己穿衣服(平常衣服都是媽媽給他穿的),可是小明卻說:“我不要,我要媽媽給我穿。”而媽媽沒辦法,隻好說:“媽媽現在真的很忙,你自己穿吧,乖啊!”可是他就是不穿,然後就坐在那裏哭了起來,媽媽沒辦法,隻得讓外婆過來幫小明穿。可是外婆過去給小明穿衣服時,小明就是不讓,而且哭得更加厲害了,後來外婆哄了好長時間,才給小明穿好衣服。
威爾是美國一個5歲的小朋友,特別調皮。他每次都可以把自己的夥伴耍得分不清東西南北,也就是因為這樣,威爾的叛逆心理也非常嚴重。每次回到家裏,他都不願自己把衣服換掉。媽媽越是讓他把髒衣服換掉,他就越是把衣服弄得更髒。
有一次,威爾回到家裏,把衣服弄得很髒很髒,媽媽說:“威爾,快去把你的髒衣服換掉吧,好髒啊,把地板都給弄髒了。”威爾回答:“哈哈,弄髒了媽媽可以再拖啊!”說著,就把地板弄得更髒,媽媽實在是沒辦法,於是走過去笑著對威爾說:“好了,威爾,不要鬧了,你看看你的衣服這麼髒,一會兒吃飯的時候,如果把這些髒東西吃進去,那就不好了,而且媽媽想抱抱你也不行啊,難道你不想讓媽媽抱你了嗎?如果有客人來了,你還不把客人給嚇跑了啊!”
“嗯,說的也是啊,好的,我現在就去換衣服,讓媽媽好好抱著我。”威爾笑著說。
很快,威爾自己把髒衣服換掉,穿上了幹淨衣服,然後跑到媽媽的麵前,讓媽媽抱著他,這時候,媽媽和威爾都很高興。
上麵的兩個例子中,國內的孩子就好像是個寶貝一樣,打不得罵不得。可是西方的孩子,他們從小都非常獨立,雖然故事中的威爾也有些不聽話,可是他的媽媽用正確的方式教育了他,使他自覺而又自願地改變了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不合作期”,在這一階段他們本來就容易說“不”,如果家長也經常對他說“不”,他就更會覺得說“不”是件有趣的事。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控製自己說“不”的頻率,換一種口吻來說。比如孩子希望星期天放風箏,而你要加班,此時你可以跟他說:“再等5天行不行?媽媽帶你去一個更有意思的地方,還可以釣魚……”
同時,也不要為孩子說“不”而暴跳如雷,要理解說“不”的過程正是孩子確立自我意識的過程。
對於孩子,家長不能總是千依百順,這樣不是對孩子好,而是在害孩子,教育要找對方法,不要讓孩子覺得有強迫感,讓他自覺地去改變,這樣才可以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慢慢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