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險來臨 尋找平衡支點(1 / 3)

風險來臨 尋找平衡支點

聚光燈·封麵

作者:李明敬

“什麼東西都會降,隻有年齡不降,什麼東西都會漲,隻有工資不漲。”伴隨著這句戲言,我們又匆匆走過2014。這一年國際局勢很不平靜,國內經濟依然躑躅而行,但是金融市場的表現卻是出乎意料的“精彩紛呈”。

在存款保險製度、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初建下,銀行業變成了“思考者”;保險業破天荒地走上互聯網的舞台,尋求新的發展;券商資管擴容了,滬港通正式開通了,一直水深火熱的股市竟然迅速跑出了“瘋牛”行情;金融“高富帥”的信托褪去光環,站上變革的十字路口;樓市則是政策冰山逐漸解凍,隻待來年春暖花開;黃金、外彙、油價依然在各個經濟體間博弈不斷。

展望2015年,即便局勢複雜,困境重重,也不會阻擋淘金新機遇的到來。財富總在未來向你招手。2015年,不要讓它等太久!

隨著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2014年銀行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事業部改革、存貸比和存款偏離度調整以及民營銀行獲得牌照、降息通道的打開、存款保險製度的即將落地,銀行業經曆的種種深刻的變革,對銀行和投資者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在新的變革形勢下,投資策略又該如何轉變呢?

與買基金、信托不同,在銀行買銀行理財產品大多被投資者認為是最安全的,沒有兌付風險。但是自從2014年7月10日,銀監會下發“35號文”,即《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係有關事項的通知》,這一狀況將逐漸改變。

銀行理財不再穩賺不賠

“35號文”強調“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相分離是指本行理財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調節收益”,再次表達了“以合規打破剛兌”的監管態度。此外,“35號文”要求各銀行按照“單獨核算、風險隔離、行為規範、歸口管理”四項基本要求規範開展理財業務,同時還明確表示銀行應於2014年7月底前向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報告已有理財業務開展情況以及事業部製改革的規劃和時間進度,並於2014年9月底前完成理財業務事業部製改革。

有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有部分銀行此前已經逐步調整了組織架構,設立了理財事業部。業內專家指出,理財事業部的獨立性首先應體現在人事權的獨立,可以自行行使人事聘用、調動、任免權;其次是財務權的獨立,能夠獨立核算成本、費用和利潤,自行進行建立費用預算以及收入和利潤指標;最後是薪酬體係的獨立,建立符合理財業務市場化發展需要的薪酬管理和激勵機製,按照獨立體係對理財事業部人員進行考核。理財業務事業部改革的目標是最終轉為法人資產管理公司。而設立獨立的法人部門是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製度安排。

35號文還首次打開了政策性銀行開展理財業務的大門。目前已開展理財業務的,基本上全部為商業銀行或農信社,但通知中明確表示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外國銀行分行開展理財業務參照本通知執行。這意味著,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兩大政策性銀行,未來也可以開展理財業務。

盡管有許多金融糾紛事件頻頻發生,但在老百姓心中,銀行理財產品一向扔被視為“穩賺不賠”的理財法寶。同樣是理財,人們在券商、基金、私募如果發生了虧損,往往自認倒黴,而在銀行則往往“賺了錢不問緣由,輸了則不依不饒”,其中最關鍵的是投資教育存在差距。“35號文”中的各項規定也正是為銀行理財產品轉化成真正的代客理財工具而鋪路。銀率網分析師認為,未來銀行僅充當資產管理者的角色,收益風險全將由投資者自己承擔。因此,投資者需要轉變“銀行理財無風險”的固有觀念,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必須注意產品的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