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的生命,都來自於父母。在日漸的成長中,孩子們還要經由父母、家庭獲得語言、認知、社會交往等很多能力,隻是他們最先要獲得的還是健康、靈敏的身體能力。
身體的健康、平安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這也是他們能夠增強各種生存能力、走向成年的基礎。
而孩子身體的健康、靈敏,一方麵來自他們在胎兒期就開始發育的免疫係統,另一方麵要靠父母耐心盡心的養育,給予他們溫暖的家庭、營養豐富的飲食等,以及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廣泛接觸。
從一個成形的生命胚胎直到十四五歲,孩子的胸腺、脾髒、骨髓和淋巴結等免疫器官才能夠完全發育起來。在這一關鍵的成長時期,他們因為缺乏免疫力很容易染病,所以每當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強烈時,我們在醫院的走廊裏,都會看到很多前來看病的孩子。
孩子的免疫力包括固有免疫力和適應性免疫力兩個方麵。所以在孩子免疫器官形成與發育的時期,父母要為孩子提供健康的基因,給予他們健康的精子、完美的子宮,以完善他們的固有免疫力;在孩子出生以後,要盡可能地母乳喂養,並且引領他們爬行、站立、行走,參與多種有益的自然活動、社會活動,形成身體各器官、功能的刺激、反饋,增強他們的適應性免疫力。
生物學研究發現,動物與植物的基因大部分都是相同的,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更是90%以上都是相同的。應該說,人從根本上還是一種動物。
所以,小孩子的成長應該有充分的時間、空間與活動,他們應該像其他種類的小動物一樣,活起來、動起來,甚至野起來,應該發育健全,身心健康、靈敏,為一生的生存、發展打好基礎。
但是我在多年的家庭教育觀察與研究中卻發現,現代孩子更多地被養育在了“溫室”裏,他們從事戶外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有些孩子甚至幾乎沒有經曆過風雨,感受過季節變換的冷暖,看到過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他們也許早早地就能夠認字、彈琴、繪畫,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智力得到極大的開發,但是卻出現了明顯的身體能力問題:
他們的視力普遍下降。
耐受力下降。
身體的靈敏度不夠。
在自然環境的變化中調控力差。
兒童患白血病的比率逐年上升……
濟南的一所重點小學,今年剛升入五年級的306名學生中,眼睛不同程度近視的有109人,三分之一的孩子戴上了近視眼鏡。
北京大學2012年軍訓時,有60%的新生生病,訓練場地上,不時地有體弱的女生暈倒。(見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