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對孩子的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製是自我控製(1)(3 / 3)

另外,做事愛磨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不喜歡要做的事情。孩子一般是做喜歡的事動作快,做不喜歡的事就動作慢。如果孩子對一些事情不感興趣,但是大人強迫或是催促著去做,那就隻有做慢一點,磨時間了。

替孩子安排任務和時間,孩子當然不用自己操心去安排時間完成任務了。相應地,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你就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時間的奴隸,那你就一分一分地替孩子安排時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學者丹·艾瑞裏(DanAriely)和克勞斯·韋坦布洛克(Klaus Wertenbroch)針對麻省該學院3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項拖延問題的研究,可能對我們有點啟發。

在研究中,學生都要在12周內完成3篇論文。不過,第一個班的學生被要求在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分3次各提交一篇論文,遲交會被罰分。第二個班的學生不需要分次提交,但是3篇論文都需要在第12周一齊提交。第三個班的學生,被要求自行設定每篇論文的交卷期限,一經確定就不準更改,而且遲交也會被罰分。

這三個班,你預料哪一個班的表現最好呢?

結果表明:被限定三個交卷時間的第一個班成績最好;隻有一個最後期限的那個班成績最差;而自己設定三個交卷期限的成績在二者之間。

由此可見,要幫助孩子克服磨蹭的習慣,必須確保有一個最後期限。不規定期限就容易磨蹭,規定了最後期限就容易按期完成,人們把最後通牒的這種敦促作用,叫作“最後通牒效應”。

此外,最好把較大的任務分割為幾項較小的任務,並分別為它們設定最後期限。如果孩子發現任務的“最後一刻”

總是出現在“眼下”,那麼他就會有動力提高自己的效率。

德國明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雷德·瑞斯特指出,原則上每個人生來就是一個磨蹭的人,磨蹭程度僅僅取決於痛苦的界限,這是一種“避免——避免——衝突”模式。他和恩貝爾丁提出,3個模塊可能會幫助學生擺脫磨蹭的習慣——準時開始、合理安排和“學習約束”的方法。

這種方法一共有5個步驟,前麵兩個都是教學生為自己設定一個正確的時刻,然後在這個時刻準時行動。“合理安排”

可以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很多人相信,他們能在短得多的時間裏把一件事辦成。

“學習約束”讓學生們的學習時間範圍別太廣。一開始每天至少得有20分鍾時間,在那之前和之後不允許學習。

隻有當他們嚴格遵守這個範圍,才能在下一天把範圍擴大。

恩貝爾丁說:“喜歡拖延的人總是想,再過一會兒也來得及。

他們這樣想的時候,就在浪費時間。”

使用最後通牒效應,有幾種相對具體的策略。

第一,立即停止法。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成習慣了,每天都要很晚才能完成作業,睡眠時間被占用,導致第二天上課沒有精神,降低了學習效率。

可以給孩子確定一個作業完成的最後時間,比如規定孩子9點鍾必須睡覺。到了晚上9點,即使作業還沒有完成,也立即停下來上床睡覺。作業沒完成自然會受老師的批評,明白了這一規則和後果,孩子就會抓緊時間完成了。

第二,鬧鍾督促法。

針對做作業磨蹭的情況,可以利用鬧鍾。每天根據孩子的作業總量和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幫孩子估算出做作業需要的時間,然後讓他在寫作業之前先上鬧鍾。鬧鍾既是一種督促,同時可以讓孩子在定鬧鍾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感,不再把作業當作幫父母完成的任務,學習更加自覺。

第三、把作業當成考試。

要求孩子按有關考試的要求做完作業,並且判定分數。

在每次做作業前,要求他計算一下所需要的時間,將鬧鍾上好弦,將作業所需要的用具準備齊全,就像考試一樣。這樣不僅可以改變磨蹭的習慣,而且可以激發了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最後一點,就是一定要記住,當孩子做事磨蹭的時候少催促,多鼓勵。有很多父母喜歡在孩子身後不停地催促。結果,越是催促,孩子的注意力和自信心都受到影響,動作也就越慢,家長就更生氣,催促得更凶,形成惡性循環。

對於孩子的不良習慣,切不可把改善的標準定得過高過嚴格,並且一開始就硬性,半點也不通融,這樣容易形成雙方的尖銳衝突,並不利於孩子改正。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孩子慢的時候裝作看不見,故意淡化它,同時實時鼓勵孩子快的表現。孩子一旦比平時速度快,即刻表揚。比如:“今天穿衣服比昨天快多了!”“今天作業速度比昨天快了5分鍾。”“今天收拾書包比昨天快多了。”

在孩子改進做事習慣的過程中,父母要關注並提一些建議,和孩子多討論,以便他的計劃能夠更可行更科學。如果他堅持3個月以上,一定能成為一個做事有效率的人。至少,在全學校喜歡磨蹭的同學裏,他也許會成為效率最高的一個。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