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把孩子當孩子49
自我呈現:要禁止孩子在網上交友嗎?
一旦他們在網上塑造了一個理想的形象,那麼現實中的自己顯然就相形見絀。但這是一件促使他們進步的好事情。
擔心孩子因為上網而影響學習或身體,是很多家長的共同憂慮。不讓上吧,在今天的這個網絡時代似乎有點說不過去;讓他上吧,往往因為喜歡上網聊天交友,自己難以控製上網的時間,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學習和健康。
孩子有著天然的、自發的積極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傾向。
麵對新事物——上網,他們當然是趨之若鶩。上網聊天、交友、網戀無疑是他們獲得理解的最好方式。而他們的心理不成熟,對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和遊戲常常抱著好奇心去看,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拾,並且會沉溺其中難以自拔。
但是,雖然網絡上存在著不良因素,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把孩子上網當成洪水猛獸,即使是喜歡上網聊天也有其有益的一麵。上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已經被心理學研究所證明。
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阿德瑞娜·馬納戈,通過研究現在流行的社交網站Facebook和MySpace發現:青少年用戶在網上會明顯美化自己,不過隨後在生活中他們也會努力變得更好。
阿德瑞娜認為,多數人竭力使自己在網上顯得更加光彩照人,比如放上用Photoshop等軟件修飾過的照片,誇大自己的成功等等。由於社交網站可以“切掉”所有多餘的東西,創造完美的形象,青少年所固有的自我欣賞和一定程度的自戀情結,在虛擬世界中得以膨脹。
從心理學上來看,人本能地美化自己,進行“自我呈現”,這沒什麼不尋常的。然而,網絡的普及把自我包裝推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特別是對於青少年來說,虛擬世界可能極大地動搖青年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他們會本能地比較自己和周圍的人。一旦他們在網上塑造了一個理想的形象,那麼現實中的自己顯然就相形見絀。不過,這卻是一件促進他們進步的好事情。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帕特裏夏·格林菲爾德,在《應用發展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互聯網上生活的青少年,網絡成為他們自我發展的工具。
英國一家調查公司“互聯經曆”首席執行官保羅·哈德森說:
孩子們對互聯網有一種強烈的情感依賴,這一事實通常被認為有負麵影響,但事實上對於這一代大部分社交生活在網絡上開展的人來說,這再自然不過了。就好比如果年長的人不能用電話,他們也會感到難過和孤獨。
虛擬世界創造的新的理想的人,可能很快就會開始影響現實中的人。由於心智的可塑性,青少年會下意識地向網絡創造的形象靠近,按照網絡創造的形象成長:他們盡力提高自己的成就,甚至做整容手術以符合網上修飾過的照片,在網上吹噓過的事情,他們也可能在生活中實現。總之,互聯網也能培養人,造就人。
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換一個角度來看,一條狗也會在互聯網上表現得像一個成功的紳士,進而在生活中也努力向這個方向表現。
由於學習壓力大,精神長期緊張,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經常出現障礙與困惑,處於一種生理和心理苦惱期,精神長期受壓抑需要一條途徑加以宣泄。而上網無疑是較為理想的途徑。
互聯網對孩子來說也並非完全有弊無益,我們不應該完全限製孩子上網,而是應該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鼓勵孩子通過網絡尋求更多有利於自己成長的方式。隻要合理引導和控製,完全可以讓網絡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
至於怎麼引導和管理,你隻要上網查一下,就可以找到很多網絡防護工具。這些工具,完全可以讓你有辦法監督孩子上網內容,控製孩子的上網時間。這是家長的責任。
我們絕不應該剝奪孩子從網上獲得信息、朋友和快樂的權利。再說了,孩子正處於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的時期,不讓他在家上網,他也許就會用自己或朋友的手機上網,再不行,他就會跑到網吧去。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又怎麼能長久地把孩子與網絡相隔離呢?我的建議是,把互聯網都看作是孩子的一種食物,隻需要控製好“數字卡路裏”的攝入量,別讓孩子吃過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