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老年人生活特點和居住習慣。步入老年後,大部分老年人基本分別呈現出生理弱勢、心理弱勢和經濟弱勢等狀況。西安市老年人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他們普遍認為有兒女還要住養老院,是十分被動的行為,因此寧願居家養老,甚至請保姆,也絕對不接受去養老院。相對於低齡老年人,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較強,有自己的生活,並且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不願意和子女同住一套住宅;另外,出於需要親情的溫暖和心理的關切,老年人又希望同子女生活在同一小區或同一城市中。綜合表現出兩代人之間相互照顧,又不互相影響生活的意願。
西安地處北方,南向的臥室可以獲得較好的日照和通風,舒適度較高,符合傳統的居住習慣。因此,老年人對客廳的麵積要求高,臥室的朝向要求高,尤其在受光麵不足時,至少保證老年人的臥室有好的朝向。
3西安市老年人的養老模式
3.1西安市老年人養老的方式現狀。居家養老是當前西安市老年人主要的養老形式,西安市現有養老機構69家,其中實有住房1771間,大部分房間構造簡單,功能單一,檔次較低。有獨立衛生間的住房僅有483間,帶廚房的僅有89套,其中樓梯、廁所有扶手的寥寥無幾。按建設部《老年建築規範設計手冊》要求,西安市沒有一所養老機構能夠符合條件。因此,就西安市目前的經濟狀況,居家養老是大部分老年人的養老趨勢。
3.2居家養老在西安市的發展前景。居家養老是中國老年人傳統的養老居住方式,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證明,把養老設施建立在遠離城市地區或單獨開發老年居住社區的辦法在社會學和經濟學上都是不可取的。與其他年齡的居民共享生活樂趣,是老年人共同的願望,也是最為科學、經濟和合理的選擇。
居家養老對於老年人口眾多、居住密資源緊缺的西安來說是非常適宜的。原因在於:①它符合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願望;②居家養老的資金投入不高。西部地區經濟不發達,麵對未來龐大的老年人口,如果擱置大量的現有住宅和設施不用,而大量、大規模投資興建養老院,顯然是不切實際的。③發展居家養老和社區服務,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3.3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尚需解決的問題。最集中突出的問題在於老年居住社區的模式:集居社區和混合社區。
老年集居社區是村老人的社區,在空間環境和居民行為上與其他住區有明顯的分界。其優勢在於為老人創造豐富多樣的同齡交流環境,便於集中提供老年服務,提供資源利用效率。其弊端在於:遠離城市生活區,與公眾社會隔離,人口結構過於單一,功能專一,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弊端。
老年混合社區是居民年齡結構多層次但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普通社區,但其居民中的老人比例一般不宜超過社區所在城市區域的老齡化水平太多。在目前大多數國家,混合老年社區是老人普遍的選擇。其優勢在於:將老年人置身於社會大環境中,與各個年齡段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可以接受各種社會信息,和主流生活保持密切聯係,對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起著積極的作用,其弊端在於:社區對老人的特殊需求考慮較少。
4結語
“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綜合性課題。其中涉及心理學、醫學、社會學、建築學等多種學科知識。適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設計,首先要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其次要從醫學的角度研究他們的生理特點,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他們的生活習慣,最後才是從建築學的角度研究住宅的套型和室內環境設計,使得住宅能彌補他們生理上的衰退,滿足心理需求,符合生活特點,成為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的居所,提高老年生活質量。
因此,如何設計建設適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直接關係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西安市目前的老齡化程度還不高,政府應在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還不嚴重的社會條件下,對此方麵進行合理部署適宜的遠期規劃,並在住宅設計和建設中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特殊要求,提早謀劃出解決養老和居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公俠.建築·人體·效能——建築功效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
出版社,2001
2包宗華.發展老年住宅的借鑒與建議[J].中國房地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