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希望把孩子送進好大學,因此特別關心孩子學習的分數。認為隻要考高分,進了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就算成功,這是一種很普遍,卻又片麵的認識。近幾年媒體曾經先後報道,有好幾位大學生,因為一點小事,一時想不開選擇跳樓自殺。有的大學生因為同學之間有些誤會,竟然采取在食物中投毒的方法進行報複。有一位從國外名牌大學畢業回國的學生,找到了一份令人羨慕的好工作,可是卻因為失戀,一時衝動,竟然把女朋友殘忍殺害。他在監獄裏說:我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心靈扭曲到何等地步!可見,上一所好大學,擁有一份好的工作,並不意味著就是成功。
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家長都特別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例如:一個12歲的孩子,隻是得了普通的發燒、感冒,家裏好幾個大人陪著孩子到醫院去輸液、打針,吃國產藥覺得不好,又買進口藥,一般大夫不信任,又找專家;大人們在醫院輪流陪護著孩子幾天幾夜。可有幾次孩子放學回家不高興,悶悶不樂,家長卻各忙各的顧不上多加詢問,直到孩子離家出走,家長才如夢方醒。
有的家長給孩子花錢買好吃的(買麥當勞、肯德基等),很大方,想吃什麼就給買什麼。特別是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更是千方百計滿足其要求;有的小學生手機比大人的都貴。一旦孩子今天出現煩惱、情緒不好的狀況,家長看見了,一般會認為是小事,缺乏耐心聽孩子訴說,往往敷衍幾句了事。長此下去,有的孩子心理就會出現問題,等明白了,為時已晚了。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家長們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聯合國衛生組織認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真正含義。所以,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要想取得成功,家長除了幫助其掌握成才技能外,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一定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隻有這兩個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人們發現,很多在不同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他們之所以成功,往往擁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具備堅韌不拔的意誌,經受挫折的耐力,自信樂觀的心態。
作為一名家長究竟應該怎麼教育引導,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邁上成功的台階,書中作者從諸多方麵加以說明:家長要言傳身教,善於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點、成功點,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除了關注孩子的心理、身體,還要教育孩子怎樣做人,養成良好習慣等等,可能有的觀點不是很準確到位,衷心希望能給家長以啟發和幫助,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李澍曄 劉燕華
於“彩虹心靈驛站”
2009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