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再度三堂會審(2 / 2)

“京生你不用這樣,這事急不來的,現在這可是大案要案了,不是一下就能把你父親救回來的,總兵大人也在想辦法,他去總督衙門碰了一鼻子灰回來,一肚子氣還沒地方撒呢,你讓我這會去碰總兵大人的晦氣?”

廖京生哭著道:“大人,這可如何是好啊,家父一輩子對朝廷忠誠,對大人您忠心耿耿……”

“得,得,別說了,你父子兩個是什麼人我還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也就不沾這一身膻了。可這需要時間,需要總兵大人想出妥善的辦法,你總不能要求總兵大人帶著軍隊去欽差公署搶人吧?”指揮使苦笑道。

況且並沒有正式宣稱成立欽差公署,不過總督巡撫都有衙門,總督如果主持軍事,那就是開軍門,坐虎帳,況且是欽差,駐節之地自然也就升格為欽差公署,不論他在哪裏下榻都是一樣。

所到之處就是衙門,就是公署。欽差公署當然比所有衙門都高了一個規格。

現在況且住的驛館一旦辦差,就整體稱為欽差公署了。

帶兵搶人,李誌鵬也不是沒想過,反正先搶走再說,回頭再跟他們仔細打這筆文筆官司,相信現在正在用人之際,朝廷也不會把他們這些武將怎麼樣。

不過跟手下幾個將領研究過後,李誌鵬發現了問題,他帶著的人馬一共也就五個指揮使,兩萬多人,未必打得過況且帶來的一萬多人,如果不能幹淨利落地把人搶過來,而是跟錦衣衛的一萬人發生火拚,那就不是搶人,而是公然造反了,所有參與的人都會被判死刑。

這種事不要說李誌鵬不敢幹,就是他手下的指揮使也不幹,他們跟廖炳勳的關係很一般,根本沒有到這種拿性命來拚的地步,即便是廖炳勳的幾個軍中把兄弟也不會舍命跟著李誌鵬造反。

官軍的底線無非就是嘩變,把軍中主官或者總督等人圍住,然後提出種種要求,如果不滿足,就不解散,也不釋放被他們軟禁的官員。

再不行,就是跑,主將帶著麾下所有人馬跑到別的地方,此時朝廷就會出來幹涉,一般就是派大員來安撫這些官軍,答應他們一些條件,懲罰一些主事官員,這樣他們也就心滿意足回到原防區。

官軍這種事幹的多了,有的是因為合理要求,也有的就是存心想要鬧事,借此向朝廷要求一些條件。

罰不責眾,朝廷對這些鬧嘩變的官軍也是沒辦法,總不能把幾千甚至上萬的官軍都斬首吧。懲罰鬧事的主將也不可能,一支部隊往往就信服一個主將,換了別人來根本帶不了這支隊伍。

這就是最簡單版的驕兵悍將養成術。

然而這裏有一條任何人都不能跨過去的底線,就是公然造反。

如果一支隊伍公然舉旗造反,那麼朝廷即便花費再大力氣也會毫不手軟地全部鎮壓,斬草除根,不會留半點餘地。

這就是原則,明朝官軍非常理解而且非常嫻熟地繞著道兒,玩弄這些規則,絕對不會越過這條底線。從明初一直到明亡,大將不戰而逃的多得是,數不勝數,鬧嘩變的隊伍也多得是,數不勝數,明朝晚期,更有太多將軍投敵,左良玉死後,他的兒子帶著全部五十萬大軍一夜間就投降了清軍,奠定了南明的覆滅。

但是,沒有一例武將造反的事,這和唐朝截然相反,大唐時,武將造反就跟鬧著玩兒似的,頭天晚上睡下,根本不知道早上起來會不會又有哪個武將造反。這說明明朝以文製武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好像又有點矯枉過正了,武將對朝廷的忠心也實在是太低了些。

李誌鵬就是個顯著的例子,他現在正在陷入不忠的陷阱裏,明知進去不對,好像出來也不對。

本來他對廖炳勳印象不深,如果不是那個指揮使再三要求,他根本不會管這種事,部下中少一個副將對他來說影響不了什麼。

然而,當他在王崇古那裏碰了軟釘子,準備撒手不管時,一個晉商卻找到了他,要求他必須保住廖炳勳,或者做掉他,決不能讓他待在錦衣衛手裏,更不能讓他開口說話。

一個晉商哪來的底氣跟總兵官如此說話?

這位晉商不但有,而且底氣十足,在他拿出一張紙後,李誌鵬全明白了,他早就落入有心人的陷阱裏了,現在已經不能自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