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成就天才的翅膀: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1 / 3)

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地低成海——包容孩子的“落後”

後進的孩子通常被人認為是團隊中的“小尾巴”,他們身上無疑是缺點多於優點。但這並非問題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如何擴大優勢,縮小劣勢,讓劣勢轉化為優勢。在很多人看來這兩者的轉化似乎尤為牽強。其實,這隻是片麵的觀點,正所謂“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家長要讓孩子的劣勢變為優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1.突破思想的束縛

作為孩子的精神導師,父母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首先要讓孩子克服心理上的落差,並避免孩子因目前的困境過於悲觀,失去進取心。這時不妨將“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故事講給他聽,以此引導、鼓勵他學會用客觀、樂觀的情緒來麵對困境。

2.努力擴大優勢

思想的開導是首要的。在孩子的轉化中,主要還是靠媽媽的助力作用。首先著眼於孩子的“閃光點”,采取讚揚、激勵的方式使孩子擺脫自卑的心理,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使孩子的優點以“星火燎原”之勢擴大,然後逐步走出後進的圈子。實業家史考伯說過:“對於發掘別人的長處,誇讚及鼓勵是最好的方法。”同時哲學家羅素也深信:“明智的表揚對孩子們的作用如同陽光對於花朵。”在轉化後進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並及時給以真誠的讚美,增強他們前進的信心和勇氣。

3.極力縮小缺點

在擴大優勢的同時,也要極力地縮小劣勢。這主要著眼於孩子的缺點,通過不斷克服缺點的方式達到轉化的目的。想克服缺點就要查找原因,根據症結開出藥方。客觀地講,孩子身上的缺點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教育有關係,正如人們經常所言“家長身上有什麼缺點,孩子就有什麼缺點”,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要從自身找找原因,看是因為教育方法不得當,還是因為不良的外界環境,或是因為自身沒起到好的向導作用導致孩子缺點的存在。從而根據誘因,找到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要克服孩子身上的“頑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耐心和細心。

哲學家西劉斯說過一句話:“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如果一味地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永遠隻能處於“劣勢”,隻有敢於麵對,才能將“不利”轉化成“有利”。因此,家長要和孩子一起麵對“劣勢”,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做好精神和行為雙方麵的“榜樣形象”。

讓孩子經受挫折也需要藝術

著名的專家——史托茲先生提出AQ這個著名的理論,AQ即逆境商,是指某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忍受逆境、戰勝逆境的素質標準。每個人的逆境商都是不同的,它的水平高低,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戰勝困難的能力。逆境商越高的人,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家長要想讓孩子成為最出眾的人,那麼首先就應該讓他成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一個人隻有能夠承受來自社會、生活中種種逆境的壓力,才能在將來的生活中有所建樹。因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時候,首要的是培養孩子忍受逆境的能力,其次是教孩子將逆境看做是一種機遇,並讓孩子主動地去找出扭轉逆境的辦法。

不容置疑的是,逆境確實是一所好學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數不清的麻煩。隻有經過逆境的多次打磨,孩子才會慢慢地學會在逆境中尋找方向,並逐漸地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坦然麵對失敗。這些能力都會對他以後的生活有巨大的幫助。孩子在經受了無數次的大小挫折之後,也就自然地學會了保持積極的心態,懂得堅持自我。

很多家長誤以為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去吃苦,其實這種觀點是很片麵的,吃苦隻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家長應該清楚如果單讓孩子接受失敗隻能把挫折擺在孩子的麵前,會忽略在心理上對孩子進行調試,這樣是不對的。家長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孩子正確麵對挫折,讓孩子在內心深處擁有對抗挫折的承受力。

其實在生活中,即使家長無意為孩子創設逆境,困難也會不請自來,而這些現實中大大小小的挫折都是磨煉孩子毅力和意誌的運動場。但並不是孩子戰勝的困難越多,他對於問題的處理能力就會越強,家長如果不能加以引導,很可能讓孩子產生悲觀、消極心理,對此家長一定要加以注意。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座培養孩子耐力和韌性的好學校。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接受它,因為這就等於是讓孩子接受成長。但事實上,挫折教育並不是簡單地冷眼旁觀。在學校中,小學生在競爭失敗之後就開始拒絕參加任何比賽或中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下降而輕生的事件時有發生,就算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也常常會有因為承受不了激烈的競爭或因為其他情感上的挫折而自毀前程,這些屢見不鮮的教育案例為家長敲響了警鍾,難道挫折教育隻是為了給孩子帶去痛苦嗎?

家長需要提高警惕,挫折教育並不是毫無章法的,它也是一門藝術。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幫助處在逆境中的孩子呢?

1.引導

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孩子走出悲觀情緒,幫助孩子分析其受挫的原因,並讓孩子學會從中汲取教訓。在孩子自主地克服了困難之後,家長應該予以鼓勵和肯定。家長的幫助,會讓孩子產生戰勝困難的勇氣,並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果孩子無法克服眼前的困難,家長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去安慰孩子,並為他提供一定的幫助,以免過多的挫折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2.鼓勵

如果孩子所經受的挫折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範圍,他會感到恐慌和無助,在此時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助其點燃內心的希望,這時家長要及時地給予孩子鼓勵。很多時候,家長無法考量孩子所經受的挫折,因為很多在孩子眼中極為嚴重的事情,對於家長而言,隻是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因此家長需要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溝通關係,切身去體驗孩子的心情,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此外要注意,家長不能事事都為孩子包辦,讓孩子完全失去處理事物的能力,孩子需要循序漸進地練習,家長應該掌握好幫助的度。

挫折變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德國的家長普遍地認為,總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要去更寬廣的天地闖蕩,因此家長是無法永遠保護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作為家長可以培養他們生存的能力、認識社會和生活的能力以及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德國,家長在平常的生活中總是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戰勝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德國的家長從孩子可以走路起,就注意培養孩子的性格,讓孩子變得堅強。孩子在學會走路的時候,站得不穩而跌倒後,父母從來不是快速地去扶孩子,而是不斷地給他鼓勵,讓他自己站起來。德國在暑假期間還經常組織“磨難營”活動,這項活動主要是有意給孩子設下各種艱難,讓孩子自己去克服這些障礙,很多的德國家長都很樂意和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參加這項活動。

在德國的學校教育中,也非常重視對於孩子的挫折教育。蘇珊娜是一位老師,在柏林的一所幼兒園任教。有一天,她的女兒要和同學一起出去郊遊,在臨走的時候,蘇珊娜發現孩子忘了帶食物。但是,蘇珊娜並沒有提醒孩子,郊遊回來之後,孩子已經餓得不行了。在這個時候,蘇珊娜才問孩子是怎麼回事,並且幫孩子進行了分析,讓孩子找出了答案。到後來,孩子說,“我想以後再出去,我要開一個單子,辦完後檢查一遍。”試想,如果是中國的家長,一定習慣性地為孩子準備好一切出遊時的用品,生怕孩子忘記什麼而受苦,但是這樣孩子就永遠都意識不到,自己應該為自己做什麼,自己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