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幫助孩子增強自控能力
自我控製能力的發展對於個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極為重要,自我控製能力並非生來就有,它是孩子在後天的環境中,隨著認知的發展和教育的影響而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培養孩子這種素質,能使他們在沒有外界限製的情況下,克服困難、排除幹擾、采取某種方式控製自己的行為。
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種自覺的能動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控製主體自身的一種特殊的能動性。自控能力不能理解為消極的自我約束,它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控,積極地支配自身,排除幹擾,使主觀恰當地協調於客觀,並采取合理的行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為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明顯的可以看到兩種情況:
一、是任性而行,不努力控製自己的行為;
二、是雖然主觀上想控製自己的行為,甚至下過多次決心,但在行動上仍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
常常看到有些成年人容易發脾氣,遇事不冷靜,無法自我控製,以致與周圍同誌難於相處,適應環境能力不強,個人也因此常常煩惱。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在孩子身上重演,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使他們長大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
宋代理學著名學者程顥,程頤二兄弟在宋代教育活動方麵很有顯著成就。他們有很高的個人修養,和藹親人,尊師敬長,堪稱一代楷模。程氏兄弟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們的母親是一個知情達理,通曉古今的女人,一次吃飯時,桌子中央擺了一盆蛋,程顥和程頤吵著要吃,吃這最好吃的食物。程頤還伸出小手,想把盆拉到自己跟前來。程母便用筷子輕輕地打了一下,然後嚴肅地說:“這是絕對不行的!你們剛剛幾歲,小小年紀就挑肥揀瘦,什麼都要舒舒服服,那長大以後會成什麼樣子呢?做人一定要先學會吃苦,才能耐勞。將來才會有出息。”這番訓話對程氏兄弟的觸動很大,從此以後,他們很注意自己的言行。程母教子使我們看到,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要從早、從小事抓起。
很多孩子都有他欣賞崇拜的偶像。他們正處於叛逆的年齡,找尋夢中情人和認同對象,是很正常的,身為父母不用太操心,回想年輕時,您不也有過對偶像發燒的現象?現代青少年對偶像癡迷的程度,不像以前貼幾張海報就滿足了。他們會收集偶像的各種產品,到處趕場請偶像簽名,上網與偶像聊天等,這些追星行為,不勝枚舉。青少年害怕孤單、害怕平庸,對自己不肯定,希望找到可認同的對象,而偶像正可以提供做夢和想象投射的空間。通常對自己較有信心,較肯定自己未來方向的人,對偶像情感的依賴就不會那麼強烈,所以家中有迷哥迷姐,父母也不用太緊張,因為那也隻表示,孩子還未找到肯定的自己而已。
有些孩子崇拜偶像,就像感冒一樣,有的輕微、有的嚴重,但,絕大多數的感冒,都會痊愈。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做:
1.多關心、了解子女,和他們談談,聊聊為什麼崇拜這位偶像?
2.和孩子分享崇拜的心情,作為生活的調劑,也算是陪他們一起成長。
3.提醒孩子,了解偶像之所以能成功的“過程”,有什麼特質、優點、關鍵因素等,使之轉為成長的助力。
4.不要對孩子的崇拜行為,給予負麵評價。你的嘲笑、蔑視,隻會使“代溝”加深。
生活本該輕鬆過,順從孩子的天性,做孩子的朋友,珍惜親子關係吧!
5.要培養孩子正當的休閑娛樂:打球、唱歌、參觀、旅遊、園藝、工藝……等。
總之,做父母的要能以身作則,針對孩子的問題多方了解,多討論、尋求方法、點滴改善、長期陪伴、支持鼓勵,這樣才容易解決問題。
人的情感、欲望和興趣這些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行為動機和毅力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又帶有自發性。情感如不經過自控機製的加工處理,任性而動,任情而為,就會出現一種非理性的行為,必將偏離正確的軌道,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這說明自控能力具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它能調動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積極的方麵,消解它們的消極的方麵,使一個人按著理性的要求去行動,從而克服各種放任、散漫、無恒心、無決心的情況。因此,也可以說自控能力在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係統中,起著一種樞紐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它是這個動力係統的調節器和保險閥。自控能力,能夠保證人的活動經常處於良性運行的軌道上,從而可以積極、持久、穩定、有序地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
對此,每個父母,都要有足夠的認識,但是也不必為此過分著急。因為一般孩子的通病,也正是施教的依據。隻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不放過每一個時機,嚴加訓練,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增強起來。例如早起、鍛煉、按時作業、有節製地花錢等等,都要明之以理,使孩子們能立下誌願,加強自控,注意訓練,養成習慣,從而在習慣中形成優良的品質。
2.讓孩子學會感恩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隻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感恩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孩子幼小,這種感恩之心不是用說就可以教育、培養起來的。作為父母要從一點點的小事做起,對自然常懷感恩之心,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的奉獻。也許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已經習慣了隻講付出,不求回報與感恩,這單一的看法是成立的,但這會誤導孩子,會影響他們的成長與發展。世界上任何愛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每個人都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問題,這樣才會快樂,才會進步。懂得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生活得更美好幸福。
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呢?
1.感恩從父母開始
一個人隻有愛父母,愛家人,才會愛他人,愛祖國,所以對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礎的。特別是要教導自我意識較強的獨生子女懂得感恩。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來自父母那最簡單的衣食,最質樸的關懷,也無不標注了父母對他們的辛勞和熱愛,這種愛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理解並愛父母。
父母的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他們把所有的愛、所有的情感都灌給了自己的孩子,而絲毫不顧及自身的辛勞和艱辛。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孝順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從小就尊敬、熱愛、關心長輩,並懂得知恩、感恩。交孩子學會為父母分擔家務活,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洗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幫助父母分擔一些負擔。過節日時讓孩子給父母寫信、送一份小禮物。表示感謝父母給了自己幸福。等父母下班回來了,給他們遞上一塊清涼的毛巾、一碗清爽茶水,一句溫馨的問候。吃飯時給父母夾菜,睡覺時為父母捶背,與父母溝通,了解父母的心願,記住父母的生日等等。從知恩到報恩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作為家長要以身為基礎
父母自己首先要有感恩之心。做丈夫的要感恩妻子,是她的付出和奉獻,使家庭更加完美和溫馨,使她成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而感到幸福。做妻子的要感恩丈夫,在汪洋大海中,是他的現才組成了一個美好的家庭,是他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完美和諧的家庭。孩子最好的榜樣是父母,比如電視裏的公益廣告中“媽媽給奶奶洗腳,孩子給媽媽端洗腳水”那樣,家長要經常對上一代人的付出表示感激,做父母的如果不關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會模仿父母。同時,父母還需要有意識地激發和保護孩子的感恩之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愛。
3.為孩子製造感恩的環境
每個人都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這個環境裏有花,草,樹,陽光,雨水,空氣,如果沒有這個環境,就沒有生存的可能。正因為大家擁有了這個環境,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所以要感謝上帝給了這個美麗的自然環境。需要感恩的有很多的,隻要將感恩習慣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從小就養育在感恩的環境裏,把感恩溶解到人格之中,常言感謝,事存感恩。例如:在平常的日子裏,告訴他這件衣服是媽媽給你的,要感謝媽媽;這本書是叔叔送你的,要謝謝叔叔;這個玩具是爺爺買的,要謝謝爺爺;總之教育並引導孩子要有感恩的心。還要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尊老愛幼、竭盡全力的幫助別人。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更加尊重自己。
4.讓孩子擁有感恩的心
現在的社會正處於感恩意識的缺失,雖然隻有幾少數人,然而帶來的影響卻不能低估,會導致個人品質的自私自利、人情的淡漠、導致社會道德的敗壞。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報恩。有感恩心的孩子必定是一個心胸豁達的孩子。如果風來了,他會感謝風吹走了落葉;雨來了,他會感謝雨滋養了大地;經受挫折時,他會感謝心智發育正走向成熟;感恩能使孩子的內心變得純潔、明淨、豐富而又寬敞,對每一輪嶄新的日出都能贏得一個全新的自我。
讓孩子學會感恩,讓孩子感激養育他們的父母,感激給予他們各種知識的老師,感激幫助他的同學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哪怕是點點滴滴。等將來孩子走向社會以後,他們會更加感激和懷念那些有恩於自己卻不想回報的每一個人,他會自覺地給予別人更多的鼓勵和幫助,對別人對生活就會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賞,會對自己的職業有一份由衷的責任感。因為他知道別人的關愛並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人生幸福,才會言棄怨天尤人的想法。讓孩子常懷感恩之心,生活便能更精彩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