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剛一宣布完,教室裏的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學生們積極地動起手來。可是,不論他們怎麼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來,急得小家夥們一個個抓耳撓腮。
老師這才微笑地宣布說:“好吧,你們可以邀請另外一根手指同原先的那一根合作。”問題於是迎刃而解。
這位老師的用意在於要使孩子們懂得,無論一個人多麼有才能,總是有所局限的,總有他無法獨立完成的工作,因而合作是必要的。進一步深入下去,孩子們還能夠認識到,任何一根手指要實現夾東西的功能,都必須以其他手指的參與為前提。
同樣,任何一個人要體現出他的才能,也都必須以承認參與者的價值為前提。就好比說一位將軍,要施展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就一定要有可供他調遣的士兵,還要有作為對手的敵人。也就是說,承認別人就是認可了自身的價值。合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成的互助互利的“雙贏”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利他行為是最為基礎的要素,自己的成功以幫助別人成功為前提。但是,利他行為不是一個人天生就能做出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
成功合作的體驗是強化我們的合作意識、養成合作習慣的持久的內部刺激物。它使我們在沒有父母督促、沒有規則要求的情況下,能夠預見到美好的前景而持續地參與合作。需要指出的是,成功合作不是一定要達成現實的目標。盡管有的合作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合作的過程是令人愉快的,參與者都已經盡力而為,從客觀上說大家其實都有所收獲,這樣的合作仍然是成功合作。
合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成的互助互利的“雙贏”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利他行為是最為基礎的要素,自己的成功以幫助別人成功為前提。但是,利他行為不是一個人天生就能做出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善於合作的好習慣,在更廣泛的合作中受益。合作還意味著參與者的個性要服從集體的“共性”,意味著參與者必須約束自己的表現欲以求得整體“合力”的最大化。合作需要有愛心的付出,需要犧牲精神,還需要人際交往的技能。如果缺乏這些素質,合作便是不愉快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在合作中的參與者如果各自心懷局部利益,不願意盡自己的那一份義務,那麼必定不能達成現實的目標,更談不上成功合作。
現在很多公司都將善於團體協作寫進了招聘要求,可以說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從小培養自己善於合作的好習慣,在更廣泛的合作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