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家長片麵理解對孩子的愛,總以為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質生活,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自然也不讓孩子承擔任何勞動和責任。
殊不知這種愛往往會把孩子推到無知無用的境地,孩子不僅缺失勞動技能,而且也會沒有責任心,不懂得關心他人。這種“愛”成了對孩子的最大傷害。
還有些家長以錯誤勞動觀影響孩子。如一些家長對孩子說:“你再不好好學習,就讓你去掃馬路!”或者說:“你看隔壁那個大哥哥,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因為他小時候不好好念書!”
這些看似不經意問的“激勵”話語,傳遞的是對普通勞動及其勞動者的蔑視,是對最大多數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的錯誤認識。長此以往,孩子勢必形成錯誤的觀念。
(3)教孩子掌握一些勞動技能
就像小孩子在走路之前要先學會爬行一樣,孩子也要慢慢去掌握一些勞動技能。比如,先讓你的孩子學習如何分門別類地把衣服放好,一個月以後再讓他看著你如何疊好毛巾、衣服,等過了幾個星期,再教他怎樣把衣服掛到櫃子裏、如何疊放被子等。
如果你教孩子係安全帶的方法,也許最終他不能自己係好,但是他至少能夠把安全帶從自己的胸前拉過去放在安全帶扣的旁邊。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即便小孩子隻學會了一件事情的一部分,那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應該鼓勵他說:“你成功了!你做得不錯!”或者說:“你再練兩次,肯定就成功了。”這樣,你的孩子就會感到很自豪,他將繼續努力。
(4)為孩子做出榜樣
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隻限於口頭,還應該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沒有讓孩子參加具體的勞動,那麼,孩子是不太可能愛好勞動的。
教孩子時,你要多做示範少說話。如果你隻顧說,那麼孩子就沒有看你的雙手在做什麼,而是看你的嘴在說什麼了。舉個例子來說,你先把麵包、裝果醬的瓶子和餐刀都放在桌子上,然後確定當你舀果醬的時候你的孩子一定在認真看著,最後,給他示範怎樣用一隻手拿著麵包另一隻手在麵包上抹醬。你示範一遍過後就可以讓孩子嚐試一下了,這時候你可以在旁邊告訴他這種做法是否正確。
有一位男孩,在家裏從來不做家務,在學校裏也總是躲避大掃除等集體勞動。老師把這個問題反映給了他父母,父母意識到自己平常忽視了孩子的勞動實踐,於是,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改變這種不愛勞動的習慣。
暑假的時候,父母帶孩子參加一個野外生存訓練的夏令營活動。父親發現男孩非常喜歡這種活動。第二次,父母又帶孩子去野營。
但是,父母在野營中卻不再照顧男孩,什麼事情都讓他自己來。平日不愛勞動的男孩,在這次野營活動中嚐盡了苦頭。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太弱了。
回家後,男孩主動要求父母讓他多做一些家務,這正中父母下懷。經過一段時間的勞動實踐,男孩對勞動已經不再厭惡,反而產生了熱愛的傾向。
(5)糾正懶惰行為
家長把家裏的活寫在紙上,讓孩子挑兩樣活但必須長期承包。假如孩子承包擦桌子,今天沒擦,明天家長也“罷工”,不給孩子做飯,讓孩子認識到家裏誰不幹活也不行。明確分工,嚴格訓練,形成製度,養成習慣。
因此,養成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必須從嚴要求。家長要幫助孩子製作一個日常工作表,上麵列明孩子應完成的工作任務,明確告訴孩子,每天應幹什麼活,每周應幹什麼活,然後督促檢查,長期堅持下去,形成家庭的勞動製度,反複強化,由別人讓他幹到自己主動要幹,形成“動力定型”,變成自己的生活需要。
(6)讓孩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如果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闖禍都使你很生氣,那麼他將認為自己做了非常錯誤的事情。所以當他把東西摔壞或者把牛奶灑了一地的時候,你應該冷靜下來,語氣緩和地對他說:“我幫你把這裏清理幹淨好嗎?”然後告訴孩子怎樣使用拖布把地打掃幹淨。畢竟讓孩子自立的目的是使孩子有自信感,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從錯誤和失敗中吸取教訓。
(7)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孩子缺乏勞動,便體會不到父母勞動的艱辛,對父母為家庭、為自己的付出不以為然。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這就在無形之中為親子間的體諒和溝通設置了障礙,也使得父母終日辛勞而不得解脫,難以得到孩子應有的情感回報,讓人心生“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感慨。
當你的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他的情緒就會非常沮喪。但是你不必幫助他避免受挫,你應該幫助他如何去麵對挫折。你可以給孩子一些語言暗示,而不要自己來幫助孩子把剩下的事情做完。如當孩子做迷宮遊戲多次失敗的時候,你可以提醒他:“這條路你嚐試走到底了嗎?”讓孩子在大人的啟發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