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1 / 1)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一次航海中,魯濱遜不幸迷失了方向,漂流到一個荒島上,除了遇到殘忍的野人和可憐的俘虜外,再也沒有遇到任何人。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一切全無。後來有一個“星期五”陪伴他,可他不是一個現代文明人,而是一個野人,魯濱遜還得教他怎麼生活。因為這個島沒有船隻經過,魯濱遜也無法與外界取得聯係,他在這個荒島獨自生活了28年。28年!一個人呆在一個荒島上!魯濱遜怎麼過的?他必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漫長的28年裏,魯濱遜做了許許多多的事。他先後把三個山洞改造為自己的家,靠捕殺野獸來進食,然後用野獸皮製作衣服。後來他自己種植了穀物,並製作出了麵包……

無論什麼環境下都能生存,這是一個人自立能力的體現。而自立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自立源於父母從小對孩子的培養。

你了解孩子的自立能力嗎?你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的呢?孩子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嗎?這是所有父母應思考的問題。

8歲的劉宏是一個很忙很忙的孩子,一周除了學校的學習以外,媽媽還給她報名參加了鋼琴、畫畫、英語班,簡直沒時間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但她生活得一點也不快樂。

事實上,在我們身邊,像劉宏這樣的孩子很多,他們的父母每天讓他們學這學那,他們沒有時間玩,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顧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

一位教育專家認為:孩子處於成長時期,父母應該對其進行健康全麵的家庭教育,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近年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比比皆是,有一些孩子是懶得做事,也有一些孩子想做的時候,父母總是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幹脆事事操辦到家。與其這樣,不如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去學去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做父母的最大心願,但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考試成績要“雙百”,參加競賽要得獎,各種“高標準、高要求”,補習、家教等等,壓得孩子透不過氣來,連玩的時間都沒有,這樣,不利於孩子茁壯成長。

父母應該給孩子玩的時間,讓他多跟周圍的孩子一起做遊戲,在玩耍中享受生活的樂趣,在玩耍中認知繽紛的世界。

不可能人人都成名成家,所以,父母不要刻意地強求孩子去學畫、學音樂、書法、文學、搞發明創造等等,不然,易給孩子的心理、生活上造成傷害。最好讓孩子自由選擇,喜歡什麼,就讓孩子做什麼。

孩子需要生活的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要根據自家的情況而定,可以是孩子坐在床邊用的膝頭墊板,或是一個小桌;如果房間大小允許的話,還可以弄上一個活動的放置書籍和玩具的陳列架。父母須要注意,一定要讓孩子能夠觸及到,以便玩後自己能擺放好。

父母還可以試著把一小塊彩色地毯鋪到地板上,作為孩子的活動區。

父母應讓孩子知道,有些事物是完完全全地屬於他自己所有。有些事是不需要跟兄弟姐妹分享的,某些玩具和衣物由他全權處理,讓小孩“擁有”自己的事物,也教導他自我負責。

孩子再小,父母也應懂得尊重他,比如進門前先敲門,不要偷聽他們電話交談的內容(除非他們擺明要讓你聽),別去偷看已經上鎖的日記,不要突擊亂翻他們的抽屜。這樣可以顯示出你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會讓他比較容易與父母分享心中的秘密。如果你讓孩子保留他的想法,你是在告訴他,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他想告訴你心裏頭的事,那麼你得讓他知道,你很願意聽,因為你想幫他,而不是你“一定”要知道。你隻能從旁邊支持,而不能變成他總是依賴的對象,從而讓他形成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