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防止獨生子女心理偏異
獨生子女家庭經濟一般都相對寬裕,有可能為孩子提供較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但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獨一無二,若教育不當,容易出現心理偏異。
父母和祖輩的溺愛嬌寵,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為別人著想。
如果家長不願約束孩子,對獨苗苗百般袒護,孩子在家庭中就無法養成尊敬長輩、遵守紀律的自覺性,而是任性驕橫,家庭成員關係顛倒,將來即使走向社會,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為伴,幼時缺少與小夥伴一起遊戲的集體活動,既不易養成與人協同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競爭性,所以社會適應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熱情的個性傾向。
在家裏,父母如果代勞獨生子女許多本應自理的事情,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性,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較差,也缺乏勞動的自覺性。
如果家庭條件比較好,家長總是對孩子有求必應,卻忽視應有的思想教育,就容易讓孩子養成大手大腳、不愛惜財物的不良習慣。
家長望子成龍,請家庭老師、買鋼琴,成天逼孩子認字、作文、彈琴、繪畫、學外語,沒完沒了,孩子缺乏應有的遊戲時間,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如果家長用正確的態度教育孩子,發揮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獨生子女的體格和心理都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299.防止幼兒心理行為障礙
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隨年齡增長而漸趨成熟。在其發育過程中,如受到體內外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均可使其偏離正常而出現心理行為障礙。常見的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智力低下、兒童學習困難、吮拇指、咬指甲癖、習慣性會陰部摩擦動作、遺尿症等。
300.照顧脆弱兒童
某女孩,8歲,身體稍有不適即感心慌氣短,大口歎氣,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母親擔心孩子患了嚴重的疾病,四處求醫。
根據病史和詳細的體格檢查,該女孩患的是脆弱兒童綜合征,其主觀上的不適是由於對疾病的恐懼造成的。
母子心理上的相互作用隨處可見。
如孩子外出,母親總擔心是否會生病,是否會出意外;有的孩子偶爾睡眠不好,母親在旁照管,甚至弄醒孩子,看是否還有呼吸;有的母親不讓孩子外出玩耍,惟恐出問題。孩子一旦生病便緊張異常,頻繁就醫,即便疾病已好,也認為還沒有完全康複,擔心會複發,會有後遺症,甚至死亡,惶惶不可終日。
母親的情緒會被敏感的孩子察覺到,會以為自己得了大病,也會產生恐懼的心理。母子的這種潛意識恐懼會使孩子發生一係列的行為問題,以致形成脆弱兒童綜合征。
針對脆弱兒童,主要通過心理療法進行治療,幫助家長理解孩子出現脆弱易損的原因,了解脆弱兒童的症狀、行為,明白其危害性,以消除母親的緊張心理,從而減少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行為。
對患兒應進行心理支持療法,使其建立起與年齡相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勇敢麵對生活和學習。
幼兒期時期寶寶生長發育迅速,要密切注意有些藥物可通過不同的機理影響孩子的發育。要避免讓寶寶服用四環素類藥物、類固醇或某些含激素的製劑等,還應警惕某些中樞抑製藥物對寶寶智力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