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裏來了幾個大學生。
“宣老師,我們幾個是師範大學的學生,想利用業餘時間搞點勤工儉學,可在街上站了好幾天,也沒人找我們。我們特地來找您,幫我們想想辦法。”
“你們光在街上傻站著,別人怎麼知道你們要幹什麼?”宣鍾說。
“我們也印了一些宣傳卡片,站在路邊,發了半天,也沒什麼效果。路上的行人見是小廣告,都不接,即使接了,看也不看就給扔了。”
宣鍾說:“這樣吧,反正你們學生也沒什麼錢,我給你們設計一個不花什麼錢的廣告。”
“那太好了。”學生們非常高興。
“你們這樣做,在街上找個人流多的地方,你們幾個圍成一圈,也別說話,一起低頭看著地麵,在地上放一張大紙,上麵寫著‘我不想每月都伸手向我年邁的農民父親要錢——大學生勤工儉學’。”
“這叫什麼廣告啊?”學生不解地問。
“這就叫行為藝術廣告。”
“行為藝術廣告?”
“對,就是通過一係列與眾不同的行為來吸引眾人的注意,從而達到廣告的作用。”
“那我們就試試。”
沒過幾天,那幫大學生又跑來了。
“宣老師,您這招還真挺靈,路邊的行人,過去主動給他,他都不看,現在攔都攔不住他,非要擠進來看。”
“人嘛,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好奇。他一看一群人圍著看什麼,即使老遠,他也會跑過來看。你要是不圍起來,直接拿給他看反而沒人感興趣了。其實這招國外老早就用過。歐洲中世紀的時候,人人都喜歡戴個帽子,法國有個帽子店,在店前放了一個三米多高的大水缸,在缸前立了一個警告牌:千萬不要往缸裏看,否則後果自負。可人們就是禁不住好奇的誘惑,爬到缸上俯身往下看。其實缸裏什麼也沒有,隻是在缸底寫了一行小字:你的帽子會掉下來的!等人們看清楚了字,帽子也掉了下去,缸太深,帽子也夠不著,隻好到旁邊的帽子店再買一頂。依我看,這家帽子店做的過了一點,但它確實很好地利用了人們的好奇心。”
“怎麼樣?你們找到兼職工作了嗎?”
“正想和您說呢,有個啤酒廠老板,我們死活沒攔住,非要鑽進來,看了您給我們設計的行為廣告,覺得挺有意思,他想委托我們幾個去發啤酒宣傳卡。”
“他們生產的是什麼牌子啤酒?”
“浪花牌。”
“他們以前怎麼發的呢?”
“以前也就是找一些售酒小姐,肩上掛著一條彩帶,站在街上發給行人,可效果不好,行人都不接。硬塞給人家,人家連看都不看,就給扔了。”
宣鍾想了想,在紙上起草了一個方案,然後遞給大學生。
“你們就照這個去辦吧。”
大學生拿著那張紙走了。
傍晚,一個酒吧門口前。
一對青年男女正吵架,一群人在圍觀。
女的:“你就那麼喜歡她嗎?”
男的:“就是喜歡。”
女的:“你離不開她嗎?”
男的:“離不開”
女的:“她有什麼好?”
男的:“有她在我身邊,我能忘卻一切煩惱!”
女的越來越生氣,聲音越來越高,周圍看的人也越來越多。
女的:“她比我哪點好?”
男的:“她有一種不同的味道。”
女的:“她那麼浪,那麼花,你竟然還喜歡她!真沒品位。”
男的:“我就是喜歡浪花。”
女的急了,從書包裏掏出一把紙片,氣呼呼地照男的頭上擲去。“去找你的浪花吧!”紙片飄落了一地,周圍好事者趕緊撿起來看,原來是浪花牌啤酒優惠卡。人們拿著卡片,紛紛湧入旁邊的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