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鐵“出海”開啟新的偉大旅程(1 / 1)

高鐵“出海”開啟新的偉大旅程

開卷有議

作者:本刊評論員

當高鐵遇上經濟轉型,會發生什麼?

在中國這裏可以找到答案。自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以來,每逢出訪其他國家,或接待其他國家領導人,他都極力宣傳、推銷中國高鐵技術,甚至親自組織領導有關部門與外國有關政府部門領導開展高鐵項目談判,堪稱中國高鐵“第一推銷員”。

一個大國總理如此不遺餘力地推銷高鐵,顯然有其戰略考量。房地產曾推動中國經濟多年高速增長,但隨著房地產的降溫,經濟開始緩速增長。誰來接替房地產,成為新的增長點,一直是中國經濟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

高鐵出口無疑為提振當前中國經濟和實現經濟轉型,提供了一個重要選擇。實際上,高鐵對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並不遜色於房地產。它涉及的不僅是機車,還包括技術研發、橋梁隧道及鐵路建設工程、設備製造、零配件、勞務等一個產業鏈條的輸出。

關鍵是,高鐵自身也具備實力。中國高鐵技術世界領先、性價比高,且圍繞高鐵建設相關的橋梁隧道技術先進,建設速度快、價格低,融資體製高效,運營管理經驗豐富。這些因素的協同效應,讓國家領導人都對高鐵更為高看一眼。

除經濟意義之外,高鐵出口的戰略意義亦不容忽視。長期以來,“中國製造”被視為低端產品的代名詞。現在,作為世界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高鐵正為“中國製造”平反昭雪,它將改變其他國家對“中國製造”的認知。

但不容否認,中國高鐵也麵臨著一些國家的抵製。這和國情、政治決策體製以及建設資金短缺有關。建設高鐵不僅要考慮技術和成本,更要核算收益。在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若不能把高鐵建設、運營的商業模式構建好,建好之日可能就是虧損之時。

世界從來都不缺先進的技術,缺的是如何將技術推向市場並獲得盈利。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劉俏教授的觀點一針見血。他指出,中國缺乏具有高投資資本收益率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商業模式的企業。(請見本刊策劃《偉大公司的成長圖譜》)

劉俏其實為所有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敲響了警鍾: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取得成功,不僅要依賴於創新技術,更要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

中國南車等高鐵企業,不需要怎麼考慮商業模式,隻是其技術適應了中國的國家背景、政治體製和國情,所以訂單源源不斷,企業體量與日俱增。但本質上看,這些企業仍然是靠“吃政策飯”長大的。脫離了中國環境,其技術是否能夠找到適應它生長的土壤?真不好說。

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做大的中國南車等高鐵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僅僅滿足於國內源源不斷的訂單,而將目光投向海外,體現了其發展動能和開拓意識(請見《南車“出海”》)。而且,主動走向海外,也意味著要適應新的國情、新的政治體製、新的商業規則,並倒逼企業創新商業模式。

從這個意義說,高鐵出海不僅是一種產品和勞務輸出,更是一種盈利模式和商業價值觀的輸入。就目前而言,高鐵出口對提振中國經濟增長態勢,幫助中國經濟實現轉型,改善“中國製造”的國際形象,倒逼商業模式創新,啟示同類型產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通用性技術創新讓許多國家走上了崛起之路。蒸汽機讓英國登上世界曆史舞台,電力發明曾幫助美國成功崛起,高鐵作為一種通用性技術創新,也許是中國實現崛起的重要抓手和象征。我們完全有理由對高鐵“出海”抱有更多期許。(支點雜誌2014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