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 (2)(2 / 2)

孩子雖然在父母眼裏還很小,但是他們其實已經長大了,他們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麼,他們完全能夠明確自己將來的方向。

孩子的選擇不一定正確,或者雖然正確但不一定現實,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橫加幹涉。家長的責任在於恰當地引導,讓孩子正確認識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社會責任,鼓勵孩子做出富有理想、富有事業心的選擇,放棄不切實際的選擇。

成功是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做你喜歡的事情。每個人的路都隻能是自己去走,誰也代替不了,父母也不例外。

盲目設定目標有害無益

盲目給孩子設定目標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操之過急,希望孩子每次考試都得100分,今天全班第一,明天希望全年級第一,後天希望他跳級;有的家庭經常帶孩子參加各種比賽,希望獲大獎,結果孩子壓力太重,無法承受。現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負擔問題由於學習的激烈競爭而顯得十分突出,十多歲的女孩,因為小學裏是班長,到了初中成績跟不上就吃安眠藥自殺。每年的大學生中因實現不了父母和自己的崇高理想而自殺的人也不少。

每個人的發展節奏並不一樣

孩子和孩子不一樣,但他們要求得到尊重的願望是相同的,要讓孩子做點他願意做的事。人總有發展的節奏,每個人的節奏並不全都一樣。上海某中學的校長曾說過,一個人總是這邊不行那邊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套用過來,我們還可以說,文科不行理科行,學習不行體育行,隻要努力都能行!

走出“望子成龍”的陰影

名芳,一名十七歲的花季少女,是某省重點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在進入高三以後,她經常出現緊張、不安的狀況,注意力也集中不起來,學習效率較以前明顯下降。名芳出生於教師家庭,但是從小開始就受到父母嚴格的教育,即使考試偶爾失誤,也要受到嚴厲懲罰。她從小學起,學習成績就一直名列前茅,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綜合成績排名總是保持在全年級前三名,學校、家長對她寄予很大的希望。但在離高考一個多月前,她卻表現出緊張、不安、心煩意亂、失眠,看書複習效率越來越低,模擬考試成績一次不如一次。老師和父母由關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發展到後來經常啼哭或發脾氣,並拒絕上學,拒絕參加高考。最終,其母親不得不陪同她來到心理谘詢門診,心理醫生診斷她的表現為考試焦慮症。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攻心態可以理解。現在社會和家庭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就意味著100%的成功或失敗。這就使得許多家長心態改變很大,不能再以平常心養育子女。同時,由於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家長,都在潛意識中深深地浸透著一種無法驅除的“望子成龍”的情結,家長對孩子都有一種“超值期待”,從生下孩子的那天起,就希望孩子是個天才。這“惟一”的命根子,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的希望,不能傷耗,也傷耗不起!因此,獨生子女的父母,對於他們的這一份刻骨銘心、無以複加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與學習要求超過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家長中,9083%的家長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學。為了不使這個願望落空,他們不管孩子興趣如何,別人孩子學的東西就一定要學,學就必須比別人好,不好就不滿意。這種家長往往把考試分數以及別人的評價看得很重。再加上近幾年應試教育的影響,重智輕德已成為一種最普遍的家庭教育誤區。“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惟一目標,而對孩子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內心隱秘、情感世界以及理想、興趣、意誌等非智力因素不聞不問。這樣的家庭教育嚴重地扭曲了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備受壓力,以致產生了種種不良的現象,而這種教育的結果最終往往同這些家長的願望相反。

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規律。家庭教育既要尊重一般的教育規律,又要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盲目為孩子設定目標。

教育是一種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