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1 / 2)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

學術研究

作者:張蕾 唐永中 何長林

摘 要:從理論及實踐層麵對分層教學理論與實踐創新進行了相關教學研究,探討了一種基於“興發教學”的分層教學方法,該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可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分層教學;興發教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5)07-0-02

0 引 言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的熱點。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大學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同時也是衡量高校教學及高校學生素質和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目前,國內外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內容與方法、模式與組織形式的研究乏善可陳,但針對“分層教學”的理論研究及實踐創新研究則為數不多,筆者將“分層教學”與“興發教學”相結合,研究了一種基於“興發教學”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方法,同時,通過對具體教學進行分析,確定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從而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有利參考。

1 分層教學思想

分層教學是指依據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的要求,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將學生劃分到不同的層次,在教學活動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實行不同步的教學進度,並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1]。分層教學從形式上可以分為“走班製”分層教學、班內隱性分層、定向培養目標分層等模式。

“走班製”分層教學是一種部分課程流動的,全年級範圍的分層,它並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隻是在學習課程的時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課。教師根據課程摸底結果,按照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三個或四個層次,組成新的教學集體。這種形式教學管理難度大,但任課老師教學針對性強,便於操作[2]。

班內隱性分層是指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明顯的分層標記而給學生帶來負麵影響,而采取隻有任教老師和學生本人知曉,學生之間並不知道,以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該學生進行幹預和影響的一種分層形式[3]。

定向培養目標分層模式是指按照學生的畢業去向分層分班教學。具體做法是:入學時進行摸底調查,既了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學生對就業與升學的選擇,在尊重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同時,也反饋學生自身的學業情況,正確定位,開展分層教育[4]。

2 分層教學的實施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養。根據分層教學思想,本文選取了定向培養目標分層模式展開研究。學生入學時首先進行摸底調查,確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然後,以學生的基礎和發展為依據,根據其專業劃分為文科及理科兩個層次。兩個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授課計劃,安排同樣的進度,隻是教學目標和知識難度有所區別,文科班更注重計算機操作能力的訓練,而理科班則更突出程序設計及編程能力的培養。

2.1 前期分層教學調研

本文針對河西學院2012級學生展開教學研究。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以便用樣本真實估計整體,所以采用了隨機抽樣的方法,從2012級學生中隨機抽取了音樂學院121班34名學生及土木工程學院121班37名學生。調查問卷試圖通過抽樣調查了解學生的實際計算機水平及對分層教學的支持程度,從而為計算機教學的改革提供有效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