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出身於教師家庭,做了30年的教育學者,當了10年的分管教育的市長,搞了8年的新教育實驗,對教育這一行業,對教師這一職業,我都有了許多特別的感悟、特別的情感和特別的期待。

麵對教育現實中屢見不鮮的“偽教育”甚至“反教育”現象,麵對教育生活中日益嚴重的教師職業倦怠乃至職業困惑,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的教育,一方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譬如發展規模的擴大、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技術的運用等等,同時也的確存在著不容忽視令人擔憂的種種問題和弊端。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問題的存在,有著複雜而深刻的社會和時代因素,但同時也毋庸諱言,對教育,我們還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歸真。前不久,我曾經呼籲要“回到教育的原點”,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是的,我們是應該思考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契合教育精神符合教育規律的真正的教育?怎樣做教師,怎樣做好的教師,怎樣成為建立職業認同享受職業幸福的快樂的教師?

“認識你自己!”這是古希臘帕爾納斯山石碑上的名言,這也是人類的一個永恒的課題。這個“你”,對於每一個教育人來說,是指自己,也可以說是指教育。如海德格爾所言,以什麼為職業,在根本意義上,就是以什麼為生命意義之寄托。畫家以繪畫為生命意義之寄托,農人以在大地上耕作為生命意義之寄托,而作為一名教師,也就意味著把真正地理解教育,做真正的教育作為自己一生意義之寄托。是否擁有這種寄托,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是不會一樣的。在踏入教師這個行業之初,大家都曾懷著美好浪漫的憧憬,雖然心懷忐忑,但都相信自己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得到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這種信念很快就會被複雜與殘酷的現實所打擊。漸漸地,便呈現出不同的境界。一是把教師作為職業,把工作視為付出勞動交換薪酬的謀生之所。二是把教師作為事業,把工作作為實現個人價值的舞台,他們渴望來自他人尤其是學生的肯定,工作關係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成就感。三是把教師作為誌業,把工作視為意義之旨歸,職業與生命融為一體。

對於教師職業的深刻理解和執著信念,會促使他們通過學生的發展,使自己的事業和生命得以豐富擴充。這三種不同的境界,往往與他們對於教育和教師職業的理解相關。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身為教師或者將為教師或者置身教育的人,都應該不斷地追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應往哪裏去?這種追問,其實就是對教育的涵義、教師職業的意義的追問,並最終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

生命之花的綻放是絢麗的,生命之果的采摘是幸福的。但是,從種子之破土,它所穿越的一個個日夜,一個個四季,都是寂寞的,需要我們用忠誠、用信念、用愛去承受和擔當。如果沒有對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沒有對教育藝術和教育智慧的深厚累積,我們如何可能把一個個幼小的生命,帶到成功乃至卓越?我們又如何可能麵對外在的喧囂浮躁,保持自我內心的冷靜和職業的自尊乃至敬畏?我們還如何可能讓自己一生從事的教育生活彈奏出和諧乃至幸福的樂章?

這麼說來,我們還是需要回到教育本原,走近曆史,走近歲月長河淘洗出來的大師前賢,聆聽他們的聲音,汲取他們的智慧!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為了搬弄概念和探究學理,而是為了讓紊亂的教育現實走向清晰、秩序、優美,為了讓廣大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為此,我很高興地向教育同仁們推薦這一本《什麼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論教育》!該書編者楊斌老師來自教育一線,是江蘇省蘇州一中的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一線教師的身份以及對教育的近距離感受,使得他的這個選本和以前別的選本有許多不同,不論體係,不按流派,不談概念,隻是老老實實地抓住教育實踐中幾個最為重要而敏感的問題,分章設節,從大師那裏尋找答案,汲取智慧,豁然醒目,切中肯綮。這是一線教師選編給一線教師讀的教育名著讀本,相信一線教師讀來會別有會心,受到啟發,產生共鳴!

我曾經編寫過一本《改變,從閱讀開始——重塑心的文化》,選編了近代中國的思想家關於文化的論著。說句實話,我也一直想編一本教育大家關於教育的論著。但因為公務纏身,一直未能如願。現在,楊斌同誌的這個選本,多少彌補了我的缺憾。他開始選編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蘇州市政府擔任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長,當時我還曾介紹他到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圖書館去檢索資料。彈指一揮,我已別離姑蘇赴京履新兩年有餘了。時間過得真快啊!收到楊斌老師發來的書稿郵件,油然引起我對江南煙水和蘇州朋友同仁的美好回憶。編者索序。不禁情動於衷,欣然命筆!

是為序。

朱永新

2009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