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如此,便對嗎?
卷首語
作者:郭霞
公務員是特殊職業,因為他們是公權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無論在哪國,都需要更高的公德和私德標準,需要接受更多的監督和約束。過去的“好當”不應該習以為常。現在的“為官不易”才應該是常態。
“從來如此,便對嗎?”
今天的諸多問題,都值得用魯迅先生這句振聾發聵的疑問來審視一下。春節將至,媒體接連熱議的“公務員哭窮”、“公務員辭職”話題,就是一例。
多年來,公務員已經成了穩定、有保障、高福利的代名詞,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削尖了腦袋也要擠進“體製內”。習慣了“鐵飯碗”的清閑安逸,以致八項規定出台一年,便開始曆數“這一年少掉的福利”,埋怨“工資七年未漲”。
其實,公務員的“窮”是常識的回歸,過去的“不窮”才是社會的畸形。
199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首次舉行,報名人數4400人,錄取比例9:1;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152萬人,錄取比例77:1。20年間,這場被稱作“中國第一考”的考試,報名人數增長了344倍。
與此相對的,是我國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究其原因,除了傳統的官本位思維作祟之外,很大程度上實際與當前公務員享有高收入、高福利待遇有關。公務員不但工作穩定,收入水平也遠高於一般社會收入水平,而且能夠享受到福利分房、公費醫療與國家養老等特殊待遇。部分公務員還可利用權力為自己謀取灰色利益。所有這一切都是企業與非政府單位所不具有的。這就難免會誘使不少專業技術人才,寧可放棄自身專長,也要報考公務員進入政府部門工作。
眾所周知,人才的流動總是趨向那些高收益、高保障、低風險的行業,如此多的人對公務員職業趨之若鶩,足以說明其“性價比”較之普通工作高。
從來如此,顯然並不對。
繼“八項規定”和一係列約束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各項行為的具體禁令出台之後,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用一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製度層麵厘清了政府權力的邊界,進一步縮小了公務員群體利用公權力尋租的空間。
隱性福利沒有了,灰色收入不見了,慨歎“為官不易”、“公務員不好當”的越來越多了。針對“中央禁令對公務員影響”,最近有媒體在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一些省份隨機抽取了100位公務員進行調查發現,全部受訪者都認為中央禁令對其影響很大;更有93位受訪者表示“公務員不好當”。
風險低,收益便低;高收益必然高風險。經濟領域的這一常識,放在職業選擇上同樣適用:既然選擇了穩定的職業,就不能期望它能帶來高收入。事實上,即使福利、灰色收入縮水,公務員的工資收入相對其他職業也並不低。說到底,現在的“哭窮”,是因為與之前的落差太大;現在慨歎“公務員不好當”,是因為之前“太好當”。
韓國公務員需要財產登記和公開,日本公務員與企業人員用餐需要申報,英國公務員收入支出透明,收到禮物要自己掏錢購買,新加坡公務員工資隨市場浮動,無特殊福利,經濟危機時降薪……
公務員是特殊職業,因為他們是公權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無論在哪國,都需要更高的公德和私德標準,需要接受更多的監督和約束。過去的“好當”不應該習以為常,現在的“為官不易”才應該是常態。
幸而,在媒體一片公務員的“撒嬌哭窮”聲之時,在公眾擔心改革又要因觸動利益而擱淺之時,習總書記用極富力度的詞彙又一次表明了決心:猛藥去屙、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
這一次,公務員們或許真的要改變“從來如此”的思維,切切實實地讓自己的職業處於約束和監督之下,習慣於沒有隱性福利和灰色收入的日子了。因為從今而後,權力不僅不會帶來種種方便、福利、好處,相反,麵臨的約束隻會越來越多,受到的監督隻會越來越嚴,遵從的標準隻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