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從西安開始
特別策劃
作者:畢然
西安輝煌曆史的見證者是古城牆、大雁塔、鍾鼓樓、秦皇陵兵馬俑等曆史遺存,而快速走入今日西安的通道是秦腔與美食,雖然秦腔已經漸漸成為西安老人懷古的一種方式,而從美食中傳遞的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從絲綢之路的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西安,是夢開始的地方。
本刊從此期開始,將陸續刊發“絲路密碼”——絲綢之路古城與古道。
西安,從漢代時被稱為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曆史上曾經有無數使團、商隊、僧侶、學者從這裏啟程,向著已知和未知的西方踏出萬裏征程的第一步。西安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有3000多年的都城曆史,曆經13個朝代、21個政權,是世界上古代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城市之一。西安,在漢唐盛世時期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城,是世界先進文化和流行趨勢前言陣地,全世界的目光都向東方這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城池集中。
一根絲,柔韌綿長,連接著蠶與衣裳的兩端,連接著動與靜的和諧,連接著植物、動物、人類與神話的通道,連接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兩端。由一根絲扯出絲絲縷縷的故事和淵源,織出了千年綺麗的光陰,鋪就了一條連貫古今的路,這條路被一個叫李希霍芬的德國地理學家形象地命名為“絲綢之路”。
被帝王將相和曆史名人包圍的城市
從絲綢的一端回溯,東方的起點是華夏大地著名都城——長安(現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2000多年前曾是世界上最繁華、最庶富的帝都,有著令古羅馬國君著迷又恐懼國庫虧空的絲綢,那讓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思慕不已的絲綢錦緞,促使一批批商隊不畏險途,朝著幻想中的“賽裏斯”國行進。自從張騫鑿空西域、通衢絲綢之路後,長安城在全球版圖上成為一座閃著絲綢光澤的寶地。
據說紡織業的先祖黃帝之妻嫘祖就在此地“始教民育蠶”,她將一隻隻白色蠶繭吐出的細絲,製成了美輪美奐的絲衣,由此開創了一個行業,被眾多善男信女供香膜拜。確切地說,這裏是人神共居的寶地,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這裏還是《述異誌》《山海經》等古籍中的神話場景,神話傳說中的通天仙人與現實中的英雄俊傑相互縈繞,已然分不清人與神的界限了。
據科學考古證實,藍田猿人和半坡人都曾是這座古城的先民,人類在這裏邁出了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早期直立的藍田猿人比北京猿人早數十萬年,他們獲得天機掌握了用火的技巧,使得這個迥異於動物的新生族群頑強地生存繁衍。從半坡遺址中發現的石斧、石刀等新石器時代的例證,還有最早的粟和蔬菜種子體現了人類最初的探索。那些紅底黑彩繪有人麵魚紋的陶器,記載著這個崇尚女性的氏族部落的審美和思想。
奴隸製社會的首領周文王將臣民從岐山遷至西安,使得西安成為都城之始。作為《易經》《八卦》的創始人,周文王看中了“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的關中寶地——西安,南有秦嶺連綿,北有北山阻隔,四麵八方形成了天然的防禦屏障。西安不但有著易守難攻的戰略優勢,還有著豐富的水資源,曾經“八水繞長安”的盛景是帝都駐紮的重要原因。關中平原土地肥沃,適宜耕種,沃野千裏,素有八百裏秦川、天府之國之美譽。
從圍繞在西安周圍的著名帝王陵墓即可看出,這座城已經被帝王將相和曆史名人包圍了,那些巨大的陵墓與子孫後代爭奪著生存空間。黃帝陵、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隋文帝泰陵、唐太宗昭陵、武則天乾陵等,每一座陵墓都是一個時代的體現和終結。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喪葬方式、陪葬品、墓室畫及建築風格,都是一段無法複原的曆史記錄。
從奴隸製社會的頂峰西周王朝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王朝,從中國第一個盛世王朝西漢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盛世唐朝,這期間出現了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盛世、開皇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眾多治國明君均在西安這座古城運籌帷幄、統領天下,留下了曆史最華彩的篇章。13個朝代、21個政權都認定西安為國之都,中國曆史上鼎盛時代的周、秦、漢、隋、唐各朝均以西安為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看天下時局的漢文化中原視野。
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華夏的中心是以黃河流域為軸心向四周發散,華夏古人曾認為昆侖山就是天際的盡頭,穆天子的浪漫西遊也隻到達了昆侖之丘。漢人除了張騫之外,還沒有其他人邁出西域或者更遠的地方。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早就對中原這塊沃土垂涎已久,富裕的關中平原是他們取之不盡的糧倉。匈奴人的鐵蹄在秦朝的邊關就經常實施搶掠,秦王朝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最終不惜動用巨大的物力財力人力修建萬裏長城。
被漢唐所開啟的絲路源頭
公元前138年的一個早晨,張騫喝下壯行酒,辭別了父老鄉親,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他帶著漢武帝“斷匈奴右臂”的指令,朝著茫茫戈壁走向西域,去尋找與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他並不知道,他開啟的這條路被後人稱為絲綢之路。那一年在人類曆史上,被稱為絲路元年。
在路上他隨身攜帶的絲綢製品受到了沿途各國的喜愛,絲綢以其神話般的速度從中亞流傳到波斯,從大食商人手中輾轉流入地中海沿岸、羅馬帝國以及埃及。第一次西出陽關的張騫在匈奴的賬營中被質押十餘年,最終輾轉回國,驚喜不已的漢武帝聽取了張騫詳細的彙報,才知道西行這條路竟然連接著眾多國家和商機。尤其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匈奴的勢力在絲綢之路上漸弱,張騫和他的使團最遠抵達了古羅馬大秦。他們帶回來各國對絲綢的渴求,神奇瑰麗的漢家絲綢在絲綢之路上成為了求之若渴的寶物,西方國家對絲綢的喜愛和訂單源源不斷地湧向漢王朝,讓漢家皇帝又驚又喜,使得長安進入了一個“家家戶戶促機聲聲”的時代。絲綢成為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皇帝獎賞臣民亦多用絲綢綿繡,內外貿易則將絲綢作為貨幣使用,國家稅收財政更依賴於絲綢的征收,絲綢帶動了一座城的繁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