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STEM(奧齒泰)係統短種植體在後牙區骨高度不足病例中修複的臨床效果
臨床探討
作者:餘永斌 李葉飛
[摘要] 目的 探索短種植體在後牙區骨高度不足病例中修複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取本院56例患者,均為上、下頜後牙區高度不足的病例(4.5~7.5mm),分別植入OSSTEM短種植體(長度6~7mm),其中下頜植入54枚種植體,上頜共植入40枚種植體。其中上頜後牙區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頜竇內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3~6個月後完成永久修複。 結果 經12個月的臨床觀察,有54例92枚OSSTEM短種植體臨床檢查種植體穩定,X線檢查,種植體骨結合良好。有2例患者上頜2枚種植體二期手術時鬆動脫落,種植成功率為97.87%。結論 在後牙區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通過植入OSSTEM係統短種體,擴大了種植適應證,治療成功率較高,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 奧齒泰;短種植體;骨高度不足
[中圖分類號] R78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139-02
隨著口腔種植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牙種植術越來越普及,但某特殊部位的牙齒缺損,如上、下頜後牙區骨高度不足患者,由於受到上頜竇竇腔、下牙槽神經的解剖條件的限製,常規長度種植體無法植入,此時需要植入短種植體才能完成修複[1]。本研究對本院56例後牙高度為4.5~7.5 mm的患者實施OSSTEM係統短種植體,分別植入6~7 mm不等的短種植體,擴大了種植適應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種植係統和材料
韓國奧齒泰(OSSTEM)種植係統。植骨材料:人工骨粉為CHA。
1.2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口腔科56例患者共94枚患牙。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23~76歲,平均(38.9±3.1)歲。患者上、下頜後牙區骨高度為4.5~7.5 mm。
1.3植入方法
56例患者共植入94枚OSSTEM短種植體,6 mm×7 mm的種植體35枚,7 mm×7 mm的種植體59枚。其中上頜後牙區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頜竇上內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和人工植骨材料(天然骨粉)。3~6個月後完成永久修複。
1.4手術方法
常規種植手術的消毒,局麻下行牙槽脊頂切口,翻瓣,確定種植部位,逐級備孔,根據後牙區骨高度選擇合適的OSSTEM種植體進行植入(操作時嚴格按照OSSTEM操作流程進行[2])。對上頜後牙骨質疏鬆的病例,選擇擠壓植入。術中捏患側的鼻孔,囑患者鼻吸氣,以檢測竇底黏膜的完整性,選擇合適長度的種植體植入後縫合。
術後拍片,必要時進行CT觀察種植情況,囑咐患者相關逐一事項,注意口腔衛生,並且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5療效評價
於術後3、6、12個月進行拍X線檢查,觀察種植體周圍、種植體頸部牙槽骨的情況以及相關不良反應的情況。若觀察期間出現種植體周圍未見低密度影、種植體穩定即行上部修複。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對升高的高度進行分析,前後相比采用t檢驗,P
2結果
56例患者共植入94枚種植體,6 mm×7 mm的種植體35枚、7 mm×7 mm的種植體59枚。手術均成功,術中未發生上頜竇黏膜破裂,術後少部分患者出現輕微的脹痛,但未出現鼻出血等並發症。X線片顯示,上頜竇底高度提升1~2 mm,平均(2.82±1.18)mm,與術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由於上頜竇竇腔的氣化、下頜後牙區牙缺失久牙槽骨嚴重吸收,導致牙槽骨高度不足,缺乏足夠的骨支持,給臨床常用的烤瓷牙、全瓷牙的固定修複帶來一定的困難。有研究報道[3],對於後牙區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進行烤瓷、修補時其有效時間很短,5年留存率不足50%[4]。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和承受一定經濟風險。而早期的上頜竇底內提升術是將竇底與擠壓器對應的骨壁塊敲入上頜竇內,在此過程中大力的敲擊,給患者造成不適,甚至可造成較大範圍的骨折和竇底黏膜的穿孔,逐漸被臨床所淘汰。
隨著種植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上頜竇提升和短種植體的應用擴大了後牙區骨高度不足患者的種植適應證[5]。OSSTEM係統短種植體避免了過去的竇底與擠壓器的骨壁敲入,減少了竇底黏膜穿孔的不良反應,其采用單純上頜竇內擠壓提升,植入相應的種植體,完成上頜後牙區種植修複。從本研究結果來看,患者進行OSSTEM係統短種植體進行植入成功率高,患者術後無不良反應,為大多患者所接受。且患者治療後效果顯著,從本組結果來看,在3~6個月的愈合期間,有2枚種植體脫落,剩下92枚種植體成功負載,成功率為97.87%。隨訪期間患者無不良自覺症狀,種植體均穩定,骨結構狀況良好,無牙齦炎等牙周疾病發生。